第六屆慈濟論壇15日舉行第二天議程,以「防疫與健康生活促進」為題進行專題研討,在陳時中部長主持下,醫療與教育相關的與談者方別提出對治之道。
「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在只有一個地球的限制下,且伴隨經濟發展的前提,如何讓每個人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及如何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是所有人類共同需要嚴肅面對與環境共存的永續議題」!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指出,健康的飲食和身體活動對健康生活型態的質量有顯著影響,例如食用當季本地種植的食品,並限制過度包裝及加工食品的攝取是健康且環保的。
王署長進一步指出,「將身體活動納入日常生活,可提高身體活動強度及提供達到每日身體活動量建議值的機會」,但綠色飲食和生活化身體活動,都需要多門學科領域的調和運用,它超越了單純的個人行為或社會决定等傳統因子,而朝向更廣泛的生態和經濟面向發展,「政府單位如何應用多部門及跨部門的協同行動,對於民眾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
因此,國民健康署提倡「從4E實現星球健康:飲食、運動、生態、經濟」,透過環境友善(碳足跡減少)及經濟調和,以有效促進綠色飲食和宜居運動,從而在預防非傳染性疾病,持續性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方面產生巨大的共同利益,並能有效延伸達至降低相關醫療成本支出,促進勞動力優化的經濟效益提升目標,進而提倡維護一個地球的健康生活型態運動,並為後疫情時代提升抗衡COVID-19及與之共存的能力,維護人類安全。
劉怡均校長表示,2020年新冠病毒所引起的疫情造成全球百萬人往生,全球社會經濟動盪,顯示當大自然和諧相依的生態關係失衡時,人類無比脆弱,難以承受巨變的後果。
疫情或許會緩解,也或許病毒將長存於地球,她指出「為預防類似疫病再度大流行,透過教育強化下一代公民的健康意識及環保觀念,是各級學校無可迥避的責任」,並進一步提出後疫情時代教育必須著重的五大面向,加強萬物相依的動保及環保教育、加強普及健康及環保知識線上學習及數位教育、加強跨領域合作以發展防疫科技的專業教育、加強自利利他,消弭不平等的慈悲防疫教育、加強無染校園的防護教育,並建立無國界教學支持系統。
劉校長說,新冠病毒教導了人類謙卑自省,學校體系及教育工作者也須快速應變,調整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以教育知識圓融,為下一代公民傳遞深知地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林俊龍執行長則是從「推蔬食祈福、茹素防疫─健康、清淨、地球與心靈」角度分享,他說,因應COVID-19疫情對醫療體系衝擊,以慈濟醫療體系為例分享防疫措施,首先召開防疫會議,進行醫院門禁管制及量測體溫,進行門、急診篩檢,快速設立戶外防疫篩檢站與隔離病房,並透過桌上及實兵演練,進行通訊診療及智慧醫療應用,進而建立專責病房及探病陪病管制,再擴及社區防疫、志工員工關懷茹素等。
林執行長表示,在疫情流行階段,素食是最實際的行動,提升免疫力和身心靈均衡,素食的好處有益人體健康,降低許多疾病的罹患率,包括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臓血管疾病及癌症等,進而降低死亡率而延長壽命。
素食也能減緩全球暖化,減少耗用地球的資源及溫室氣體產生,降低空氣及土地汙染,避免森林消失並減緩極端氣候異常,並且有益心靈健康,不用殺生來填飽肚子,自然能夠輕安自在。
2020年造成人類生存環境及世界經濟衝擊的新冠疫情,為人類社會帶來不可預測的歷史浩劫,然而,疫情的影響除了是危機,也可喚醒人類正視地球環境、氣候緊急狀態、與永續行動的發展,對人類生存權重視,將會是地球蛻變的曙光。
(撰文/顏福江,攝影/陳李少民、吳碧華、許耀明、顏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