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在陪孩子動手玩時,訓練到的不只是手部的大小肌肉,同時也是在培養認知能力。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目標,爸媽不妨參考以下的發展表,進行適合孩子年齡的活動吧!
根據不同年齡發展.帶孩子玩適合的發展活動
根據孩子的大小肌肉及手眼協調能力發展,加上多年的臨床經驗,吳姿盈職能治療師將能力發展分為以下歲段,爸媽可逐一觀察孩子是否落後或超前,也能找到適合孩子玩的活動。
0~6 個月
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到,6 個月以前的孩子,眼睛要會「凝視」跟「追視」,是這階段需觀察的要點,孩子能固定且明確盯著一項物品,或是爸媽拿起玩具時,其眼睛能追著物品跑。而 3 個月以前的寶寶,還不太會伸手抓東西,逐漸快到 6 個月,寶寶就能抓住放在眼前的物品,並將大部分的物品放進嘴巴,也會簡單地玩弄、敲打玩具。
6~12 個月
在這階段,孩子會有很多重要的發展里程碑。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到,孩子雙手協調的能力,這時會開始發展起來,爸媽會觀察到孩子可以將物品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也會拍手、兩隻手一起配合打鼓等。
6 個月以前的寶寶,手只會抓,卻不知道怎麼放開,6〜12 個月的孩子會自主性地放開物品,爸媽可能會發現這年紀的孩子很愛丟東西,原因是因為其抓放能力變好,因此很喜歡看到物品被自己丟掉的樣子。另外,孩子也要能伸出食指,做出像是按按鈕、指物等的動作,同時也會發展出用前三指(拇指、食指、中指)抓取小東西的能力,像是抓葡萄乾等,當孩子從用整個手掌抓握進階成運用手指,就代表孩子能更精細地控制自己的手部肌肉。
1~2 歲
由於前三指(拇指、食指、中指)的控制能力發展得更好,孩子能做的動作也更多了,像是抓硬幣並準確投進容器內、撕貼貼紙、捏住繩子、串珠珠等,疊高積木的能力也會更好,可以將較大塊的積木疊高 3~5 個,爸媽也能教孩子塗鴉,但這時的握筆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孩子會是用整隻手握筆。
吳姿盈職能治療師也提到,孩子會判斷物品的大小,判斷自己需要用整隻手還是前三指抓握,轉開瓶蓋也是這階段會發展出的能力。另外,多數爸媽關心的吃飯問題,快要 2 歲的孩子,爸媽能開始練習讓他用湯匙吃飯,但還無法吃得太好,容易灑出來,需要多點耐心。
2~3 歲
未來將用哪一隻手為慣用手,這是天生的,約會在 3 歲左右發展出來,建議爸媽順著孩子的發展就好,不需要刻意更改。有了慣用手及輔助手的幫忙,爸媽可讓孩子進行塗鴉,會發現孩子能仿畫直線、橫線、圓形等,玩的積木體積會再更小一些,可以疊高 5~10 塊的積木,也能進行串珠的手作活動。
吳姿盈職能治療師表示,爸媽可以開始讓孩子練習用剪刀,雖然孩子還無法用單手使用,但能讓他了解「剪刀一開一合,可以剪斷東西」的概念,而用湯匙吃飯也能吃得更好了。
3~5 歲
不同於 3 歲前,只能畫些簡單的圖形,3 歲以上的孩子,已發展出初步三點握筆的方式,5 歲以上才會完全發展成熟,建議爸媽可以大量讓孩子練習運筆活動,像是著色、仿畫斜線、畫叉叉、十字架、正方形等都是不錯的練習,孩子開始能將簡單的線條拼湊起來變成簡單的符號,同時也能玩些較為複雜的玩具,像是樂高、拼圖等。
3 歲以上,就能訓練孩子單手拿剪刀,先從剪直線開始,4 歲後再練習剪正方形、三角形等,吳姿盈職能治療師補充,玩黏土也是這階段適合爸媽帶孩子一同玩的遊戲,可以引導孩子搓出簡單的形狀。用夾子夾東西、用筷子吃飯、扣釦子、打單結、將紙對折,也都是在這階段孩子會發展出的能力。
5~6 歲
5 歲左右的孩子,即將進入小學,將具備所有大大小小的能力,握筆姿勢已熟練,孩子能畫出三角形、菱形,能寫些簡單的數字、注音或是國字,也能理解並執行更多的摺紙步驟,爸媽能開始訓練孩子綁鞋帶,做好即將進入就學的準備。
參與及陪伴很重要.出手協助請放在最後一步
孩子在開始學習時,當然無法馬上上手,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到,爸媽不要期待孩子用聽的就會懂,他們需要的是更多視覺的刺激,因此「示範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同時也要思考「要引導跟協助孩子到哪個程度」,她提到,有些爸媽因為對孩子的期待值過高,要求孩子都要會做,或是過度協助,都會影響孩子學習的效果。
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供一些原則,提醒爸媽在與孩子一起動手玩時,不要急於幫孩子做,循序漸進的做法才能讓孩子的發展不受限!
- 示範:首先爸媽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過程中也要將技巧說出來,像是「這個地方要黏緊;這個圓圈要塗滿。」觀察孩子是否能夠成功被引導,如果可以,表示孩子其實是可以自己做到的;但如果示範完孩子還是不會,那就再示範一次,可能是因為孩子沒聽懂,鼓勵他再練習做一次。
- 適度介入:當上述的做法進行多次後,確認孩子還是無法順利完成,爸媽這時再適度給予動作上的引導。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醒,一定要將這個動作擺到最後一步,同時也要從過程中思考,「這項活動是否已超過孩子的能力」,才會導致孩子無法成功。
- 再次確認:給予動作協助後,孩子順利完成了動作,爸媽若想要再次確認孩子是否真的學會怎麼做,藉由鼓勵式的話語,像是「我幫你剪了一個圓形,那換你自己剪一個好嗎?」類似的說法,引導孩子自己再做一次。
- 互相回饋:建議家長要跟孩子互相給予回饋,並且參與及陪伴整個過程,會讓動手玩這件事變得更加豐富。在動手玩的過程中,不吝嗇地給孩子稱讚,例如「今天很專心喔!」「雖然一開始還不太會,但再跟你說一次後,你就會了,而且都沒有生氣,真棒!」增強孩子好的表現。爸媽也能與孩子分別做一個,看到彼此的成品後,爸媽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我做得怎麼樣?」彼此稱讚及分享,能讓孩子更有信心。
多多動手玩.培養認知能力也為上小學做好準備
「精細動作的發展,與認知發展有高度的關聯性!」吳姿盈職能治療師表示,當孩子看到大人示範動作時,會開始學習觀察、思考與模仿,在執行動作的過程中,也會根據多次練習及得到的結果嘗試調整動作,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可以促進孩子的觀察與模仿、對指令步驟的理解跟記憶、動作計劃與控制等能力。
過程中,同時也帶給孩子許多空間的概念,像是根據大人給予的指示,判斷自己是該畫直線或是斜線;在玩串珠遊戲時,還沒有空間概念的孩子常常會有讓珠子「同進同出」的情況,但經過多次練習後,孩子就能修正原本的想法,了解到「珠珠從這端串進去,會從另一端出來」。吳姿盈職能治療師也提到,「這些精細動作的發展,都是生活自理的基礎」,像是使用餐具、綁鞋帶、扣釦子、拉拉鍊等,這些都是上小學前必須要會的技能,建議爸媽在學齡前就帶孩子練習,否則進小學後,重心大多會放在課業上,當這些技能又不上手時,孩子會覺得更加挫折。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
※ 本文由mombaby媽媽寶寶授權,原文出自於「分齡帶孩子玩發展遊戲!培養上小學的認知能力,爸媽的參與及陪伴也不能缺少!」。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