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於 2016 年指出,全球每年有近 80 萬人死於自殺,相當於每秒有 40 人自殺身亡;台灣則是每年有近四千人自殺身亡,而其中有身心困擾的人自殺率更高。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王鵬智說:「憂鬱是最主要的自殺原因之一,而要走出憂鬱的第一步是學習自我覺察。」
每個人都有過情緒低潮的經驗,常見表現像是低落、做什麼事都沒興致、身體不適、容易煩躁、疲勞、睡眠與食慾改變等,而當低落的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會變成憂鬱,甚至出現自殺意念。
自殺的原因可從 3 個觀點分析
自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心理因素,有身心困擾的人常會有自殺意念,可以從 3 個觀點來分析,分別是生理、心理、社會。
生理:壓力反應系統、內分泌系統的作用
就生理上來說,自殺行為和我們的壓力反應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很有關係,當我們面對壓力的時候,會有大量的荷爾蒙分泌,這些化學物質就會進而改變腦部的功能,容易造成情緒起伏大,出現激動、衝動的行為。
心理:每個人對於壓力有不同的解釋
當我們所承受的壓力超過自己能負荷的時候,心情上會焦慮、憂鬱、失落的感覺,也容易出現「死了就解脫了」的想法,且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度不同,對於壓力的解讀也會不同。
社會: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影響個人狀態
當社會發生重大變化,像是親友去世、失業、重大天災、離婚等事件,都會使人有心情低落,且自殺對於社會的衝擊很大,一個人的自殺除了影響到個人,其家人、朋友,甚至是社區都會有難以釋懷的情形。
想預防自殺就要與「無望感」好好相處
自殺之前可能會觀察到的現象是心情低落或是憂鬱,而其中最主要的感受是「無望感」,當我們處在一個低潮狀態時,無望感會讓我們一直將注意力放在不幸的事件,越想越沒有希望,當一個人憂鬱的時候會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都沒有盼望。
學習自我覺察
而面對無望感時,第一個步驟就是要自我覺察,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況是如何,當發現自己是處在低潮時期,可以試著找出值得感恩的事情,例如,我今天幫同事搬了東西,下午完成了一項工作。旁邊的親友也可以從旁協助回想,疊加出他的正向事件,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
盡量向外接觸
由於自殺是一種衝動,因此在平常就要開始防止自己或他人進入到想自殺的衝動裡,盡量往外接觸,減少處在自己不斷輪迴的負面想法裡。
另外,王鵬智也提到:「自殺會有些前兆,例如,開始把自己的財產、重要的收藏分送出去,有如交代後事;經常講沒有希望感的話;常常有情緒化的推理,沒辦法評估正面的證據,像是我在工作上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我仍然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當遇到這些情形的時候,親友們就可以協助回想正向經驗。
王鵬智說:「各個縣市都有自殺防治中心,都有專線可以打,尋求立即的協助,自殺的時候如果有一個東西能分散注意力,就很有可能停止自殺意念,但更重要的是在自殺意念出現之前,覺察自己的狀態,且在需要別人協助的時候開口。」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青少年自殺創新高,每小時4人尋短!心理師:容許冒險才能避免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