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遇到重大變故、或是遭遇創傷的兒少、青少年,會被安置到寄養機構,但許多雖然得到良好的照顧,但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的研究發現,其實高達5成的寄養兒童少有終身精神疾病,常見包含行為規範、注意力不足等。後續更發現對於這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肝醣代謝都會有影響。
心理的傷身體知道!心血管、免疫系統都有影響
臨床上不少性侵個案,其實往往個案被發現都是事發兩三年以後,突然有個事件發生才意外被發現,林口長庚兒保中心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指出:「這心裡的傷身體知道,換了一個安全保護的環境以後,雖然正式修復的開始,但過去創傷的經驗還是會影響他們。」
且這後續影響不只是精神方面,梁歆宜也發現,其實這麼小的孩子三高就出現了,BMI也變高,和人的免疫調節也有關係,發現這其實就是跟壓力不良事件有關。
而在精神疾病方面,梁歆宜醫師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寄養機構中的兒少精神疾患終身盛行率為54.6%,高出台灣兒少精神疾患盛行率(32.3%)兩成,此項結果也刊登在《台灣精神醫學期刊》,其中各項疾病包含:
- 規範障礙症(22.7%)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5.5%)
- 對立反抗行為疾患(13.4%)
- 憂鬱症(10.3%)
- 創傷後壓力症(4.1%)
除了孩子本身之外,梁歆宜說:「有些孩子的父母本身也有ADHD,其實也會很衝動,且藥癮、酒癮的比例是高的,但他們也是沒有被介入,但孩子其實也本身帶有基因。」
創傷也讓大腦學習功能也受影響!
此外,長期不良的環境下也會加重情況,有些個案不是那麼典型,是因為大腦的決策系統是有問題的,且受虐經驗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也包括大腦的學習功能。
梁歆宜解釋:「在大腦神經系統的生化機制作用下,腦部杏仁核的恐懼反應被過度喚起,負責理性分析的前額葉皮質功能被抑制,使得兒童青少年專注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變得衝動、易怒或是躁動不安。」
臨床上就有一名12歲的小妮(化名)從小失去父親,媽媽的男友長期對她性虐待,並威脅必須守著這個“秘密”。直到2年後的某天清晨,上夜班的媽媽回家發現小妮下體流血,緊急送她至醫院,在醫院的協助下才揭露這起不幸事件。小妮被緊急安置在寄養機構,開始新的學校新的人際關係,但長期的性侵惡夢仍在小妮生命中持續了好幾年。
揮別創傷!孩子都有韌性可慢慢恢復
據統計全台去年兒少收容人數約近3千人,經過良好的協助、治療及陪伴,是有機會揮別過去的恐懼或陰影,梁歆宜強調:「孩子人都有韌性,是有恢復力的,只是該怎麼好起來,比較擔心孩子狀況還沒有好時就出現併發症。但個案進入進入正向的安全環境下,是可以回到正常孩子一樣。」
其中,家長、家人、朋友都是支持的角色,可以選擇適合的心理治療取向,與進行長期腦部心智功能復健,重新開啟新的人生篇章。
【梁歆宜醫師小檔案】
- 現職:林口長庚兒保中心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 專長:注意力缺損過動症、自閉症、兒童青少年焦慮及情感疾患、青少年精神醫學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小時候胖不是胖?醫師提衡量方式:超出標準「兒童糖尿病」機會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