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當中,最大的困擾就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而在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管中,往往都有血管鈣化現象,如同「馬路被塞住」。網路上說:「鈣片吃太多,會使血管鈣化」,是真的嗎?血管鈣化應該擔心什麼併發症?中醫認為,治療血管鈣化,需要把血管壁清乾淨,但是要辨證論治,可分為5種證型,並且建議食用「綠丹參粥」祛瘀血,保護心血管。
典型的「血管鈣化」,會發生在大動脈和中動脈管壁的內膜和中膜
什麼是「血管鈣化」?簡單來說,就是當血管壁上出現鈣有過量沉積的現象,就可稱之為血管鈣化。一般典型的「血管鈣化」會發生在大動脈和中動脈管壁的內膜和中膜,而出現血管內膜鈣化或血管中層鈣化。「血管內膜鈣化」多半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徵兆;至於中膜鈣化則會造成血管中層厚度增加、動脈僵硬、心室肥厚等現象,甚至會影響冠狀動脈的供血和供氧。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
以動脈粥樣硬化來說,當粥狀樣的脂類物質沉積在動脈壁的現象,即稱之為動脈粥樣硬化,此時患者的血管腔明顯變窄,且血管的彈性不斷降低。當粥狀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血管鈣化」除了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同時也是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病變、血管損傷、慢性腎病和衰老等普遍存在的共同的病理表現。
中醫認為血管鈣化的本質是“痰濕淤毒”,是一種痹症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中醫認為血管鈣化的本質是“痰濕淤毒”,指的是血液中濁脂之物不斷累積,就會順著經脈流往五臟六腑,濁脂所停之處便使臟腑功能失調,並易生瘀滯。中醫一般不說動脈粥樣硬化,而是說“胸痹”、“暈眩”、“中風”等,並且傳統中醫認為這個痹症的形成,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分別說明:
網路說:「鈣片吃太多,會使血管老扣扣?」中醫師說…
此外,坊間有一說:「鈣片吃太多,會使血管老扣扣」,是真的嗎?血管硬化和補鈣沒有直接關係,但也不能攝取太多鈣質。一天攝取1000mg就足夠了,吃多了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便祕、胃酸過多等不良反應。其實,造成血管鈣化的主要原因是大劑量鈣磷元素所致,一旦攝取過量,當過多的鈣沉積在血管壁中,血液中的膽固醇也會容易因鈣質而自然沉積在血管,於是便加重原本血管硬化的問題,造成心臟的負擔。
中醫稱動脈粥樣硬化為痹症
1.內因:
傳統中醫認為年老體衰,或者久病過勞,都會損傷臟器,並使其功能失調,比如脾臟虛弱就會影響水穀運化升降並生濕痰,腎經虧虛引發的腎陰虛症狀,會使人體脈道澀滯,腎陽虛則不能滋養血脈,並導致血行不暢、淤血內生;而肝虛就會影響機體的疏泄功能,並使痰濕淤毒堆積在血脈,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問題。
2.外因:
中醫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外因包含飲食失調,以及情志內傷。首先飲食不節、喜好肥甘厚味食物等不良飲食習慣,會導致脂質攝入過多,容易損傷脾胃並導致其運化失司。此時,攝入的食物不能化生氣血,就會導致水濕津液停滯,並有聚濕升痰現象,阻塞脈絡後可致動脈粥樣硬化。而情志內傷會損傷肝氣,並導致疏泄功能受阻,血脈運行不暢、氣機不利,可致水濕運行障礙,也可導致濕痰停滯,並誘發血管鈣化的問題。
中醫:動脈粥樣硬化處理不好,後果超乎想像
人體動脈的主要任務就是向身體的臟器輸送新鮮的血液,以維持器官的正常運作功能,但是,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或鈣化的問題且不及時治療,則會導致動脈血管逐漸狹窄或有閉塞風險,那麼器官所獲得的血流量,就會逐漸減少或直接中斷。因為病變的位置不通,所造成的後果也有所不同,比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誘發冠心病,而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就會導致腦部缺血或致腦梗死,另外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就有截肢的危險。
動脈粥樣硬化屬於全身性的疾病,某個部位出現動脈粥樣硬化,也意味著其他組織器官也有血管病變的危險。中醫師吳明珠表示,中醫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更強調整體性,通過調和五臟六腑以幫助機體恢復水穀運化,以及疏泄等功能。以下分別從按摩穴位、中藥調理來進行:
中醫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1.中醫穴位按摩:
中醫角度的動脈粥樣硬化歸類於痹症的範疇,因此可以通過穴位按摩疏通經絡,以緩解痹症,比如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健脾、益胃,並增強祛濕化痰的功效。而小腿前外側的豐隆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之絡穴,適度按摩也可以發揮出降痰濁和行氣血的治療效果。
2.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認為可以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疏通經脈,比如三七味苦且具有散瘀止血和消腫定痛的功效,也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因此不妨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三七,以改善血管鈣化的問題。另外,針對臟腑虧虛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則要選用靈芝、牛膝等扶正補虛類中藥。
中醫治療血管鈣化,依5種證型分別辨證論治
血管鈣化是内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醫認為血管鈣化,是由於元氣虛衰,陰血虧損,筋脈失其濡養,或心腎虧損,髓海空虛,脾失健運,痰濁阻絡等原因所致。所以,中醫治療更强调全面的調節,旨在恢復陰陽平衡,並讓內環境保持穩定,以下依據5種證型分別辨證論治:
【血管鈣化辨證治療】
1.《心脾兩虛》
症狀:頭暈,倦怠乏力,心悸失眠,癡呆,心煩健忘,情緒不穩,少氣懶言,四肢發麻,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無力。
治法:養血安神,益氣補中。
方藥:歸脾湯加減。
2.《心腎不交》
症狀:健忘失眠,頭暈耳鳴,口舌生瘡,膝足發涼,大便乾,舌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或細數無力。
治法:滋腎養血,交通心腎。
方藥:桂附地黃湯加減。
3.《肝腎陰虛》
症狀:口乾舌燥、失眠、行動緩慢,容易抽筋,頭暈目眩,舌紅少津,脈弦細。
治法:滋腎柔肝。
方藥:大補元煎加減。
4.《痰熱內擾》
症狀:眩暈胸悶,泛惡欲嘔,心悸而煩,動則加劇,口苦臉紅,痰多黃稠,肢體發麻,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
方藥:芩連溫膽湯加減。
5.《瘀阻腦絡》
症狀:眩暈,頭痛,痛如針刺,痛處固定,健忘,語無倫次或錯語,面色晦暗,舌有瘀點、瘀斑,或舌下靜脈曲張,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益氣通脈。
取穴:四神聰透百會、風池、絕骨、風市、豐隆、合谷、外關。肝腎陰虛,加太沖、太溪。
此外,中醫也建議食用「綠丹參粥」避免血管鈣化:
【綠丹參粥】
材料:丹參5錢、天麻5錢、菠菜、粳米各100克、鹽適量。
做法:
1.將丹參、天麻潤透,切成薄片;菠菜去老梗黃葉,洗淨,切成2釐米長的段;粳米淘淨。
2.將丹參、天麻、粳米放入鍋內,加800毫升水,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燉煮30分鐘,放入菠菜,燒沸,再放入調味料攪勻即成。
食法:每日1次。
功效:祛瘀血,涼血。通便。適用於胸悶、冠心病、心絞痛、血管硬化等症。
丹參入藥始見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丹參一味,功同四物”的說法也是從古籍上而來:《婦人明理論》曾記載:“以丹參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補血生血,功過歸(當歸)、地(地黃);調血斂血,力堪芍藥;逐瘀生新,性倍川芎,婦人諸病,不論胎前產後,皆可常用。”天麻:《 神農本草經》:“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 本草綱目》:州天麻,乃肝經氣分藥也。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有降低外周血管和冠狀血管阻力,降壓,減慢心率及鎮痛作用。
【中醫師小叮嚀】:
中醫師吳明珠最後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預防血管鈣化疾病,要注意控制高危因素(例如:血壓、血糖、血脂、吸菸等)。並且要定期體檢測量血壓、血脂、血糖。最重要是生活方式調整,保持清淡飲食,少吃多動,勞逸結合,維持心理平衡,適度鍛鍊,以及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20/8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