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臺灣前輩藝術家的創作在時光洪流的刷洗下,許多作品早已消失,甚至也因為台灣多雨潮濕的氣候陷入保存危機。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全力支持下,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教授為首,聯合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相關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四處奔走,費心考掘這些年代久遠且散落在藝術家後代、民間、非美術館的公立機關、甚至海外的作品,並由北師美術館邀請專業修復師進行作品修復整理,使大眾有機會「再發現」臺灣美術。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1936年膠彩,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
北師美術館今天起推出「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特展,共展出47位臺籍及日籍藝術家,74件作品。其中也不乏許多藝術史學者一度認為已經消失,卻在因緣際會下重現的作品,女畫家陳進以排灣族族人為主題,入選1932年新文展的大作《三地門社之女》,從日本回到台灣與眾人見面。由陳澄波製作的《東臺灣臨海道路》是睽違九十年後首次從日返台。
《鹿圖》作品是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罕見以鹿為主題的創作;《好日》為林之助贏得了最後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其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於畫冊中。而台北市太平國小也大方出借黃土水的《少女》胸像,《少女》是黃土水於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時的畢業製作,同年捐贈予母校太平國小,並在百年之後走出校門。
呂鐵州《鹿圖》1933年膠彩,私人收藏。
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三人致力台灣現代美術文化運動發展,他們推動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創立,《萌芽》即為鹽月桃甫擔任首屆台展審查員期間,為台展所繪製的作品。長久以來學者僅能藉由史料臆想,也將重現世人面前。展覽中也將展出同為首屆台展作品,曾於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時「再發現」的石川欽一郎《河畔》。西鄉孤月在1912年繪製的 《台灣風景》,是現存可知第一幅以台灣為主題的日本畫,此次從日本借展。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名取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臺灣〉一文,企圖展現百年來這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再發現」不僅指涉曾被認為佚失作品的新出土,同時也意味著對已知作品新史料的「再挖掘、再認識」,期許透過展覽讓我們能與過去對望並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展覽將於10月17日至2021年1月17日於MoNTUE北師美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