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月底看著空空的銀行戶頭,感嘆著又不小心太過放縱時,是否想過可能是心理疾病引起的呢?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德國心理學家Emil Kraepelin就提出了Oniomania(購物癖)的概念,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後,這一現象才真正開始為精神健康領域所研究。 根據2015年發表在《Addiction》上的一則分析,發現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一般發病率約為5%,也就是說,20個人裡就可能有一個購物狂。
什麼是強迫購物症
心理學的研究將其歸類為一種成癮行為,患者總是無法克制自己內心的衝動,若是住購物的慾望就會感到焦慮不安。就算沒錢可花,或是買到的東西根本用不到,也無法停止購買的行為,使得患者和他們的家屬心理和經濟都受到危害。
強迫性購物的特徵
通過過往的研究,強迫性購物通常有以下的特徵,若對這些行為都非常有同感的話,就要注意自己是否也有強迫購物症的問題:
1. 通常購入的是非必需品:經常會購入並非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甚至是過了好幾個月還囤積在家中的角落沒有拆封。
2. 買超過經濟負荷的商品:忽略自身經濟能力,購買過高價格的東西,或是不斷累積消費次數,等到看到帳單時才發現。
3. 購物結束後感到罪惡、迷惘:每一次瘋狂購物時感到身心暢快,但卻再結束後迅速產生愧疚的想法而心情低落。
患者受心理影響而購物
大多數人即使不小心衝動購物,也是因為被物品的實際價值和效用所吸引,然而強迫性購物可能是為了緩解壓力、提升自信以及得到社會認可才大量消費。
焦慮及憂鬱:面對生活或是情感上的挫敗時,透過大量的購物來分散注意力,或是從愉快的消費體驗中暫時逃離焦慮的情緒,獲得安全感。
缺乏自信心:當缺乏自信時,購買擁有特殊象徵意義的商品,來填補自己認為不完美的缺陷,提高自尊心與自我認同感。
渴望社會認可:希望可以融入群體,得到別人的讚美或是羨慕的眼光,因而習慣購入各種商品來確保能持續得到關注。
想要改善這種心理狀態,除了可以試著與心理醫生聊聊外,用運動、社交或是其他活動來釋放內心的焦慮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也可以減少身上攜帶的現金、停止使用信用卡來改善。
圖、文/海倫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