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虎尾镇 美股 劉文楷警察

農村再生10載幸福成果展 農村傳統常民器物技藝吸睛

台灣好新聞/生活中心/採訪報導 2020.09.25 22:08

生活中心/採訪報導

新聞圖片

過去居民為解決生活、生產需求,取用在地自然素材製作成各式各樣的工具、物件,這些技藝與地方發展脈絡,有緊密連結關係。有些傳統技藝因為實用性而衍生出大量需求,成為地區集體性的常民技藝,隨著代代相傳,累積凝煉出一套技藝工法與應用知識,而水土保持局從即日起到9月27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二號倉庫舉辦「農村再生10載幸福」成果展當中就有一項「技藝藏村-臺灣農村常民文化技藝」主題區,展出現在已經很少見的竹籠、籠仔笱(篙)、傳統鹹草編成的茄芷袋以及完整呈現曾經一度興盛的養蠶產業,農委會陳添壽副主委在成果聯展活動中也致詞表示,今年是推動農村再生第十周年,臺灣農村深藏魅力,從生活、生產到生態,具備優良的里山、里海條件,尤其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紛紛往國內旅遊,就可以發現到臺灣農村競爭力,不輸國外觀光景點。


新聞圖片

「農村再生10載幸福」成果展的「技藝藏村-臺灣農村常民文化技藝」主題區,重現竹編藝術之美。(圖/水土保持局)


水土保持局所推出的這項「農村再生10載幸福」成果展活動,主要是讓大眾了解,推動農村再生從零開始,經歷長期耕耘、十年有成,已經出現實質的變化,甚至創造大量的經濟收入,也吸引許多年輕人願意回到農村營生,翻轉以往的農家生活印象。


在成果聯展巡禮中,以「技藝藏村」為主題的攤位,收錄臺灣農村常民文化的技藝,陳添壽副主委特別表示,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技藝現在都很難看到,像竹編容器,在日本一個可以賣上好幾萬元,但嘉義溪口天赦庄,過去整個地區村民幾百戶都在從事竹相關技藝,展出的竹椅,沒有用到一根釘子,技術相當精湛。所以保存這些傳統文化技藝,不僅要記錄這些農村達人,更包含工具和製作技術知識,未來,農村傳統文化要傳承或創新,才有機會透過這些基礎再跨出下一步。


新聞圖片

早期常用的竹編容器,像是烟仔籠、雞籠、竹籠等器物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圖/水土保持局)


現代農村除了透過各項產業的再生,再現榮景之外,其實保留古老傳統的手工技藝相對重要,因此在這次「農村再生10載幸福」成果聯展的一項主題就是「技藝藏村-臺灣農村常民文化技藝」,在現場可以看到現在全台僅剩的一戶養蠶人家,從栽桑養蠶到生產蠶絲被等一條龍作業的過程,等於是把過去被分成三到四項產業的事業全部串連起來,因此透過現場的實物及圖片說明,讓大家可以看到到道地的台灣蠶絲被的柔軟質感。


另外,現年80歲「茄芷阿嬤」周寶鳳,是台南後壁地區少數仍會傳統茄芷編織的老師傅,尤其以石碖仔加入米糠碖草的方式,是茄芷編織的一大特色,在展區中,也可以看到以前常用的茄芷袋跟現代接軌的茄芷編織工藝。


因為工業化興起,這些耗時耗力的傳統手工技藝已漸漸被取代,曾經風光一時,為地區帶來豐富工作機會與收入的技藝漸漸式微,連帶技藝的相關語言、應用方式、生產技術也逐漸被遺忘,加上在地晚輩沒機會參與,更對於這段在地歷史陌生,難以結合專業,再讓傳統技藝重現,甚至轉型融入生活,因此透過「技藝藏村-臺灣農村常民文化技藝」主題區的呈現,除了讓大家回味過去,也希望保留這些重要的常民生活資產。

熱門關鍵字:

台北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