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王惠珀感懷隨筆》走入時光隧道去拜望先祖先賢

優傳媒/ 2020.08.22 09:03

本是同根生。 (圖/取自網路 https://kknews.cc/history/npqjkqq.html)

 

作者/王惠珀

 

《前言》

美國總統川普針對賀錦麗(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的身世做文章,說她不是美國人。如果這是美國價值,這個國家不亂也難。無獨有偶,台灣也有一群人,硬生生以政策在切你的臍帶,結果就是不讓小明回台,逼得小明的台灣父親出面控訴「被這個政府搞亂了人生」。善良百姓正常人連想都不必想的天倫,就這樣被踐踏了半年,這豈是個文明國家?

 

人無法選擇父母、祖先。會做這種事的人,心中無人性,腦中無本源,逆倫行走,會有報應。且容我談談追本溯源如何豐富了我的生命。

 

《人道酬誠》

1990年鐵幕開放,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這對我本無直接的感覺,然而娘家母親的一句話,卻對我的人生有了旋乾轉坤的影響。

 

我與外子結縭十多年,膝下無子。母親說我只顧事業拚搏,沒有當洪家媳婦的心思,當然生不出孩子。還問我:「妳婆婆四十年沒回家了,妳可曾想過要帶她回上海探親?」母親當頭棒喝,我們於是有了上海、南京行。老天爺總對心存正念之人給予溫暖的回應,讓我修成正果,一年後我們的寶貝女兒誕生了。

 

在上海,我體認到夫家公婆王子公主式的姻緣,竟是個不可預知的時代悲劇。在南京,我們瀏覽中國近代史,更體會到兩岸「以和為貴」是多麼重要的事。我也發現「王姓」是南京最大姓,鄉親說五胡亂華,河洛南遷,多落腳南京。這挑起我想來個溯源之旅,大江南北走一回。

雙十年華的上海姑娘王潔女士1942年嫁給台灣人,1990年再回故鄉時已是白髮老嫗。(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五胡亂華河洛南遷》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稱為「衣冠南渡」的大事。第一次起於西元311~316年永嘉之禍,西晉滅亡。第二次起於755~763年安史之亂,唐朝滅亡。第三次起於1126年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南渡後主要聚居於江蘇和徽州(今之安徽及江西)。

五胡亂華,河洛三次南遷路線圖。(取自網路: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npgb99g.html)

 

王氏族譜記載,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公元前565年),太原王家以植槐三株起家。靖康之難時,一支族人南渡,落戶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到西元1751年再渡海來台,定居林口,沿途居停之處皆植三槐,以示念祖。王氏族人枝繁葉茂,人口數是中國第一,已達億人,以長江為界,有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多年來,我依著河洛南遷的路線,到過河南洛陽、安徽、江西、閩北,廈門。同胞情以及戰亂史實,在我這島民身上起了強烈的震撼。

我的溯源路線:廈門→武夷山→婺源→宏村→洛陽。 (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河洛文化》

身上流著河洛文化的血液,走一趟鄭州、開封、洛陽,心靈也有了歸宿。河洛之行歷史滿行囊,限於篇幅,只以數張照片示之。其中與台灣民俗底氣一脈相承的關公文化,少林武功,還有白居易,是此行最深刻的歷史教材。

 

關羽義薄雲天,已被神化為關聖帝君,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公元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斬首,獻與曹操。曹操敬於關羽之忠孝節義,封之「漢壽亭侯」,首級就葬在洛陽關林。白居易(772~846) ,我的老鄉,山西太原人,生於河南鄭州,出任過杭州和蘇州刺史,回到東都(洛陽)後,擔任太子少傅,多產的文學家是唐朝中期璀璨河洛文化的代表人物。

洛陽關林是追思關聖帝君的聖地。(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塔林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墳塚248座。(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天涯若比鄰》

2006年,台灣與南京中國藥科大學合辦「兩岸藥物化學研討會」,會後出遊黃山、宏村及西遞古村落。在黃山山腳下,與一位荷鋤農婦攀談,農婦幾句「.....我這村子八百年前.....」,口沫橫飛。這給了我好大的刺激,原來千年故事是她生命裡的內涵,是誰也奪不走的資產。而我血液裡流動的歷史,就在跨海不遠處的對岸。

南京中國藥科大學四個男生抬著我上了黃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藥學院尤啟冬院長夫人陪同上黃山、遊宏村及西遞古村落。(二處均列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我拍下安徽蕪湖的照片,回家稟告88歲老父親,這是他七十年前(1939~1946)居住過的地方。家兄揶揄道:「妳見到周牧師了嗎?」二戰時周牧師,一個蕪湖在地人保護家父,一個年輕的日本皇民台灣人。我說:「有!他託我帶了板鴨給您呢(我在台北東區216巷買的)。」兄妹倆唱一段雙簧,讓老父走進他25歲的時光隧道裡,開心了好多年。我想,愛能生津,追求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先父過世後,與我們同住五年、照護先父的惠英姐妹回到福州,邀我兄妹於2014年冬天走一趟閩北武夷山及安徽宏村。我寫下這一段溯源之旅,紀念我們兩岸一家親的情誼。

2014年,福州惠英帶王家兄妹溯源閩北、安徽,驚艷於宏村的冬日風情。(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聚江南》

白居易的詩詞平易近人,晚年寫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膾炙人口。

 

2018年,筆者的大學同窗從世界各地來到上海相聚,走入五十年前年少輕狂的時光隧道。我們出遊杭州、安徽、江蘇。江南風光的山川靈氣讓筆者忍不住,仿了白居易,寫下人生能有幾回醉的《聚江南》:

 

台大藥十七    一九七三級       港澳美中台     同窗散各地,

青絲變銀髮    倩影換風華       歲月長智慧     成熟臉上掛。

西溪濕地逛    千島湖閒賞       婺源篁嶺攀     烏鎮取景夯,

舊事敘不完    憶年少輕狂       同窗如磁吸      聚首織新網。

 

在婺源篁嶺的千年古巷裡,我又喜逢本家「三槐莊」包子舖。我們是搭纜車攀上山的,我想五胡亂華時,河洛南遷的先祖們一定選了遺世獨立人煙不至的絕境,以策安全。我們能來此度假勝地遁世二日,端靠便捷的交通建設及夠水準的觀光條件。本班才子何洛山久居上海,是安排此行的功臣。

大學同窗從美、加、台、港、澳,前來聚首,共遊江南。(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結語: 相煎何太急》

遊走大江南北,行前溫讀史地,沿途結交朋友。為了編織記憶的地毯,我划手機寫日記,像個雀躍的小學生,過足了「校外教學」的癮。存在iPad的記憶不是幾天、幾趟、幾張照片,而是情牽千年的時空糾葛帶給我的收獲及歡愉。

 

有福享盡唐宋以降河洛千年的燦爛史蹟,是最真實的生命,如果不是中華文化留下的千古經史,誰會帶給我這無盡的文明以及人性的光華。沒事時我總是回到林口,在寫著太原王家的宗祠前跟父母親說說話。樹有根方站得穩,走入與祖先相遇的時光隧道總讓我心安神怡。

 

回到現實台灣,執政者不思遞橄欖枝,只知手持戰斧(稱武漢肺炎、以敵人對待小明…)帶出仇恨,把台灣帶到中美對槓的戰爭邊緣。台灣可以仇中,難道14億中國人就不會仇台?不以和為貴,台灣以卵擊石,恐將難以善終。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