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孩子品格養成,從珍惜家庭「每一餐」做起!

中央社/ 2020.08.19 15:13

孩子品格養成,從珍惜家庭「每一餐」做起!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00819 15:12:23)新冠疫情影響下,新鮮食物、包裝食品銷售量提升,家庭共餐時間變長。如何從餐點中培養公民素養,涵養珍惜食物、保護環境的態度,是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重視的餐桌品格教育課題之一。

基金會在7月中旬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與輔仁大學民生學院跨界聯手,舉辦灃食「良食脈動」講座,以「品格養成,從惜食開始」為主題,透過飲食,帶入下一代品格教育。

這邊幫大家統整講座中許多環保與珍惜食物的方法,讓我們從每一天、每一餐做起,重新拾起對生態、食材感恩的心!  

 愛護生態,從「家庭教育」與「體驗」開始 

現在孩子大多在都市中成長,很少有機會擁抱大自然,進而對食材、生態欠缺瞭解、少了一份親近。

如果父母能營造適當的教育環境,並帶孩子走訪農地實際體驗、採買食材時帶他們認識食物、烹調時邀請孩子一同參與,不僅能讓他們珍惜食物與生態,也能增加親子間的情感。 

荒野保護協會劉建隆秘書長分享了「生態友善」的觀念,從耕作體驗中去善待生態,讓環境更永續發展。

當民眾實際造訪農村,走進農田,就能多了解食材生長的環境與背景,透過實際觸摸農作物來拉近與農田的距離,體驗大自然帶來的感動,也更清楚生態的重要。

回歸日常生活中,不浪費任何一份辛苦獲得的食材,就能為生態保育盡上一份力!因此,在假日的時間,爸媽不妨帶著小朋友往農村、農地旅遊,以家庭教育的方式,一起為愛護生態努力。 

從產地到餐桌,用方法減少剩食 

我們每天倒掉的廚餘,有多少是被浪費的呢?「剩食」指的就是原本可以或應該要被吃下肚的食物,但最後剩餘產生的浪費。以下這些就是食材原本能好好被利用,但卻被浪費的原因: 

1. 規格不符無法交貨 

2. 因運送過程出現損壞或腐敗而丟棄 

3. 賣相不佳,消費者不願意購買 

4. 採買過多食材,導致過期或不新鮮 

5. 為了精緻、好吃與美觀,在烹調時切除部分可食部位 

回想一下,這些都是生活中會發生的事情,那我們如何珍惜食物呢?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餐旅管理學系柯文華主任分享各國減少食物浪費的做法,法國與奧地利流行冷凍食材或食品,相較新鮮食物更容易保存,可減少47%的食物浪費。

義大利政府制定反食品浪費法,以減少農場稅收的方式,鼓勵企業或農場將還能食用且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透過慈善組織捐贈給需要民眾。

丹麥,則是開設了全世界第一家專賣過期食品的超商,消費者能以市價便宜3到5成的價格購得這些食品,讓過期或包裝損毀的物品,都還有機會重新被利用。 

在亞洲,日本政府從文化方面著手,推動「3010運動」的新應酬文化,聚餐時的前「30」分鐘在座位上享受美食,30分鐘後再與鄰桌客人寒暄互動,最後10分鐘由主人提醒大家品嚐料理,並且將剩下沒吃完的美食打包帶回家!

不僅是鄰國,台灣其實也開始推動減少食物浪費,如:即期品優惠、減少過度採購、捐贈仍可食用食材的惜福大賣場等措施。

但要有效的解決剩食問題,可以借鏡其他國家推行成功的經驗,從政府、餐飲業者到消費者,每一個環節攜手合作,對減少食物浪費盡心力。

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六點開始改變,一起為節省食物資源、愛護環境努力! 

1.吃在地、吃當季 

2.適量購買食物 

3.掌握冰箱食物的有效期限 

4.剩餘食材再製,煮成粥、熬湯等 

5.外食時打包未食用完餐點 

6.少量多餐,不夠再點,避免浪費 

環境的永續與美好,仰賴你我一份責任感,灃食教育基金會湯惟靜副執行長分享:「最初的學習是模仿, 『以身作則」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

希望透過家庭餐桌上父母的引導養成好習慣,讓孩子了解惜食愛物的重要。讓我們一起從家庭教育與生活體驗開始,為下一代品格扎根。 

訊息來源:好食課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77631.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