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退化不只是溝通出現障礙,更代表「腦神經傳導」的退化,除了聽不到之外,還可能代表憂鬱症、失智症、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的前兆。而從開始聽不清楚別人說的話,或是會忽略「高音」的聲音,甚至把這些聲音當成雜音,其實就是聽力已經出現問題的徵兆!
高音聽不清、低音太大聲?這 2 種狀況表示聽力開始有問題
長庚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陳錦國說,耳朵是 24 小時不休息的器官,在長期的使用之後也會出現老化、退化的狀況,而除了收集聲音的耳朵細胞之外,判斷聽到訊息意義的大腦神經也會因為老化而萎縮,處理聲音的速度就會變慢,導致常常有種「聽不清楚」的感覺。
而建構完整聽力的,一個跟內耳裡的聽覺毛細胞有關,負責接收聲音;另一個則是聽神經,負責語言辨識的能力。聽到一個聲音的時候,內耳毛細胞會接收聲音,再傳遞給聽神經纖維,由聽神經纖維傳遞給大腦、處理跟分析複雜訊號;所以內耳毛細胞不健康,表示聽不到聲音,而聽神經纖維出了問題,就會處於沒辦法判斷語言內容的窘境。
講話速度一快就聽不清
典型老年性聽障同時會出現毛細胞減少、聽神經萎縮、大腦聽覺皮質的萎縮,所以處理聲音的速度會變慢。也就是「反應變慢」的意思,所以別人只要講話速度快,就容易糊成一團、聽不清楚,要克服這 2 個問題,需要旁人和緩清楚的「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講」。
高音聽不清楚、低音會覺得太大聲
陳錦國說,典型老年性聽障主要是發生在「高頻聲音」的接收困難,像是音樂的高音、外在環境聲音的高音,因為一直聽不清楚,就會把聲音放大,結果低音又會太大聲,跟所有聲音結合起來,就會讓年長者聽起來都很像「雜音」,所以會聽不清楚、聽得更煩亂。
聽力退化可能是憂鬱症、失智症、自律神經失調的警訊
陳錦國說,其實「聽不到」就跟弱視一樣,要及早矯正。到達輕度聽損,對環境的察覺力減少,與人溝通的敏捷性下降,而中度聽損通常就已經影響到語音溝通的能力,大腦皮層對聲音的辨識能力。
「聽損的原因很多,從外耳、中耳到內耳、大腦等聽覺路徑上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都可能導致聽力下降;或者有些是全身性的影響,如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病,影響全身器官的功能、也影響著聽覺器官的機能。」陳錦國說。
所以一旦聽不清楚,很可能代表身體出現了退化的狀況,不只是可能有慢性病,也可能跟其他疾病有關。「聽損跟辨識能力有關,所以跟大腦神經辨識能力相關的憂鬱症、自律神經失調、失智症患者也可能出現類似狀況。」陳錦國說。
早在2011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中,就發現在 36~90 歲間的人,聽力損失會加速影響認知功能下降,且與聽力正常的人相比,輕度、中度與重度聽力損失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較高,分別高出 1.89 倍、3 倍與 4.94 倍。
而聽力的受損通常跟視力一樣,不容易逆轉,陳錦國說,保護聽力最重要的功課是維持規律正常作息、多吃蔬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遠離吵雜的環境,保持身心健康愉悅心情、睡得好,身體自行修復輕微的損傷跟疲勞。
如果發覺常常需要人反覆講才聽得清楚,或是出現上面 2 種狀況,陳錦國說,這時就要趕快去看就醫,把原因查出來,避免聽力再度惡化,或許也有治療痊癒的機會。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