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 象鼻族 三商炸雞

疫情之後的智慧空間 MIC點出六大反思議題

匯流新聞網/胡 照鑫 2020.06.05 18:11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當技術發展介入並改變了人與環境互動,「智慧空間」的概念也逐漸受到矚目,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指出,像是智慧辦公室、智慧商店、智慧醫院、智慧家庭等,其中與生活最息息相關的,便包含了居住空間。MIC產業顧問勵秀玲表示,肺炎疫情帶來人類對於居住空間反思的機會,綜觀全球發展趨勢,共有六大居住空間的反思議題值得後續觀察。

首先要審視「城市低密集型住宅型態」是否需要改變,根據聯合國資料顯示,全球500萬以上人口城市已從2015年的73座,預估成長到2030年104座。隨著人口增加與城市化發展,城市面臨許多挑戰,而在疫情期間有更多人注意到大樓建築潛藏的健康與衛生風險,像是電梯與電梯按鈕、門把手、眾多鄰居。相較起來,獨立式住宅使人們更容易維持社交距離。

對於「家的開放式空間」,MIC認為,人類對於家的需求將從安全堅固,到需要食物與水的儲藏室,除此,入口、客廳、餐廳、廚房等公共空間與個人生活空間也需要被更明顯的區隔開。針對未來居住空間的反思,第三個議題是「自給自足的供電與供水設施」,未來建築將思考如何擁有自己供電與供水的設施,目標是為了因應完全封閉的緊急情況,將風險最小化。

議題四則為「空氣與供水的過濾與淨化」,在後疫情時代,人們將更願意為空氣與供水的過濾系統付費,而智慧家庭系統不僅能控制室內溫度,也能控制空氣品質,甚至未來居住空間的設計可納入設置具有消毒功能的清潔室,清潔室將成為送貨人員與客人進出的入口。

MIC表示,疫情期間全球大量流行遠距與居家辦公,使家中工作空間運用受到討論,議題五是「家庭辦公室」設置。未來居家工作不再是隨意利用家中角落空間,而是開始思考專門的家用工作辦公室。

最後一個反思議題則是「重新定義高密度生活」,特別是全球疫情主要爆發於人口高密度的大城市,未來是否繼續投資於高密度城市,或是將注意力轉向城市外郊,或許可帶來更好的連通性、工作與文化,將是未來需要更多討論的議題。

勵秀玲認為,現在是去思考未來智慧生活空間的極佳機會,其中也有許多待挑戰的議題。未來智慧生活空間將從技術中心走向「使用者中心」,如何將異質設備無縫整合將成為關鍵也是一大挑戰,包含如何因應多元使用者使用智慧家庭共享環境等。

另外,醫療保健裝置與智慧家庭技術如何鏈結,甚至嵌入住宅空間也是未來關注焦點。在後疫情時代,人類將更重視公共與私人空間議題,包含思考如何利用數位科技協助識別疾病風險、即時檢測表面病毒感測器、開發更多非接觸科技等,將更重視健康與衛生與室內環境安全。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開放銀行邁入第二階段 MIC分析技術安控將成關鍵

後疫情時代 MIC:AI破壞式創新有機會讓台灣進入醫療核心

新聞照來源:Unsplash 示意圖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