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透過人體干預試驗和小鼠模型試驗發現,高脂肪低碳水的飲食,在代謝後產生的酮體會改變了腸道微,抑制腸道內的雙歧桿菌,降低腸道促炎Th17細胞,也就是減低身體「慢性發炎」的情形,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上。
什麼是「慢性發炎」?
2004年2月號《TIME》雜誌把「發炎」稱為「神祕殺手」(Secret killer),可見它對現代人健康的危害有多大。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憂鬱症、乾癬、失智症等,都與慢性發炎有關。
菁英診所醫師劉博仁在《減重後,這些疾病都消失了》書中指出,大部分的人都有發炎的問題,如果你符合 3 個以上,就可以確定身體已經發炎了。
- 各種關節痛
- 肌肉痠痛
- 偏頭痛
- 下背痛
- 經常性腹部絞痛
- 經常性腹瀉
- 肥胖、BMI>24
- 異位性皮膚炎
- 氣喘
- 經常感冒
- 鼻過敏或是鼻竇炎
- 工作環境接觸化工原料、有機溶劑、二手菸
- 嚴重打呼或是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 糖尿病
- 肝炎
- 腎臟炎
- 心臟病
- 慢性疲勞
- 長期熬夜
- 吸菸
- 喝酒(1週>3次)
- 胃食道逆流
- 不明原因全身性水腫
- 陰道白帶
- 慢性泌尿系統感染
- 久坐或是很少運動(1週<3次)
高脂肪、低碳水能改變腸道的菌群
可以說,解決身體的發炎問題,是改善人類健康的重要步驟。而身體的「腸道菌」更是關鍵因素,菌群的分佈,會影響人體的發炎情形。研究的負責人UCSF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副教授Peter Turnbaugh表示:「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小鼠中,高脂肪飲食會引起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因此,他們決定研究高脂肪、低碳水的飲食,對於人體發炎情形的影響。
團隊招募了17名志願者展開了一項研究。這些志願者體重超標,但沒有糖尿病。他們住進醫院,每天吃著研究人員準備好的食物。起先是標準飲食,由50%碳水化合物、15%蛋白質和35%脂肪組成;四周以後,改為生酮飲食,由5%碳水、15%蛋白質和80%脂肪組成。
研究人員收集志願者的糞便樣本,觀察飲食變化如何改變志願者的腸道菌群。分析其中的微生物DNA後發現,轉換為生酮飲食後,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確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尤其以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的減少最為明顯。
碳水化合物吃得少,體內促發炎細胞顯著降低
研究人員分析,碳水化合物減少之後,身體被迫以攝入的大量脂肪分子為能量來源,代謝生成了酮體(生酮飲食得名於此)。研究人員指出:「隨著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減少,身體中的酮體水平越來越高。」
這些實驗清楚地表明,代謝生酮飲食時產生的酮體推動了腸道菌群的變化,這些改變的菌群會讓一類名為Th17的免疫細胞數量減少。Th17免疫細胞是一種T型細胞,對於抵抗傳染病至關重要,但也已知會促進自身免疫疾病的炎症。
添加酮體也能達到同樣效果,飲食有望成為新的抗發炎療法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在吃了正常量碳水化合物的小鼠中,添加酮體的存在也足以引起生酮飲食中許多特定的微生物變化。
Turnbaugh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因為它表明生酮飲食對微生物組的影響不僅與飲食本身有關,而且還與飲食如何改變人體的代謝有關,從而對微生物組和下游免疫產生影響。對於許多人來說,維持嚴格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或生酮飲食是極具挑戰性的,但是如果未來的研究發現,酮體自身引起的微生物轉變足夠對健康有好處,那麼這可能會使治療方法更加容易接受。」
參考資料:Ketogenic Diets Alter the Gut Microbiome Resulting in Decreased Intestinal Th17 Cells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