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陳婉真說故事》天照大神進不了的台灣神宮

優傳媒/ 2020.05.06 03:00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死後,台灣總督府不久開始造神,在全台四處興建神社並立碑祭拜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作者/陳婉真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很多地方建有神社,神社祭祀的主神,是當年率軍來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能久親王由澳底登陸後,先往台北,接著一路南下,在各地都遭受到台灣義勇軍的抵抗。根據日本的說法,他是死於台灣的「風土病」(因水土不服而致病,日本文獻的說法是瘧疾),台灣人則傳說他在新竹遇民兵襲擊受傷,後來因傷重死在台南。

 

台灣總督府不久開始造神,在全台四處興建神社並立碑祭拜他,同時訂他死亡的(1895年)10月28日為「例祭日」。這一天全台放假,很多人前往神社參拜,各地都有慶祝活動,1930年著名的「霧社事件」就是選定這一天,莫那魯道等人利用學校舉辦運動會而舉事的。

 

總督府原本規劃的台灣神社預定地址是現在的台南市美術館2館,該地原是台南豪族吳汝祥的宅邸「宜秋山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年帶領的近衛師團曾駐紮於此。吳汝祥隨即將宅邸捐出,不久,能久親王即病逝於「宜秋山館」側邊廂房。

 

但後來考量總督府所在地在台北,最後決定於能久親王逝世地的台南興建「台南神社」,「台灣神社」則選擇在劍潭山(今圓山飯店)現址,把日本傳統的神道信仰流傳到海外殖民地台灣。在此之前,它差點被法國人選定為法國領事館的館址。

 

根據日本神社的位階,分別有官幣大社、中社、小社,以及國幣大社、中社、小社等不同的社格。台灣神社屬官幣大社,為台灣總鎮守,是台灣所有神社位階最高者;台南神社其次,屬官幣中社。

 

早期台北到淡水有一條台鐵淡水支線,目前的捷運淡水線就是拆除台鐵軌道,並依原路線改建捷運的。日治時期,要到台灣神社參拜時,要在現在的救國團海外青年活動中心那個車站(宮前町站)下車後,步行上神社參拜。平常搭火車路過時,所有人都要望著神社遙拜敬禮。

 

日本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也進不去的台灣神宮,現址為圓山聯誼會。(圖/作者陳婉真攝)

 

很少人知道,台灣還有一間「台灣神宮」,神宮祭祀的主神是天照大神,也就是日本天皇的祖先,只是台灣神宮應該是唯一讓天照大神也進不去的神宮。

 

故事要回溯到1940年代,台灣總督府推動一系列的皇民化運動,加上1901年興建在劍潭山上的「台灣神社」因為是木造建築,39年後的台灣神社,已發現有部分建築物的木頭腐朽。

 

總督府也考量到,原本的台灣神社興建在山坡上,一般人前往祭拜要爬很長的一段參道,為了降低神社的坡度,總督府決定在神社的東側較低矮處,也就是今日的圓山聯誼會興建「台灣神宮」。

 

台灣總督府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並把台灣神社升格為台灣神宮。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日本戰敗後,台灣被盟軍指派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接收,神宮原址在蔣宋美齡的主導下,成為接待元首政要的聯誼會。(圖/作者陳婉真攝)

 

為了這個興建神宮的決定,總督府還撤換了神社的神官(宮司),原因是原先的神官山口透主張不必再建神宮,只要把腐朽的木頭換掉就可以,但意見不被總督府採納,而於1937年改任命田村晴胤為宮司,並開始興建神宮。

 

由於神宮的位置較低,總督府擔心萬一颱風季節水位暴漲,唯恐神宮淹水,因而沿著今北安路往大直的基隆河畔興建堤防,這個堤防一直使用至今。

 

本來,總督府看上的神宮地址有一座「劍潭古寺」,既然要建神宮,當然就容不下劍潭寺,古廟只好被迫遷到大直北安路現址,所需的遷建經費,大部分是辜顯榮捐獻的。

 

 

 

昔日台灣神社的鳥居,戰後被拆毀棄置,登山客將它們再利用,作為沿路休憩站的入口門樓。(以上三圖,皆為作者陳婉真攝)

 

神宮和神社最大的不同是祭拜的神明不一樣,原先的台灣神社主神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與少彥名命)。所謂「命」就是下凡的神明,有的稱為「尊」。台灣神社這部分有點像北海道神社,祭祀開拓三神的意思是將開疆闢土新得的土地獻給天皇的意思。

 

到了昭和19年(1944年),台灣神宮新建完成,並增祀天照大神,也就是天皇的祖先。總督府慎重其事的選定於6月17日「始政紀念日」正式函文,將台灣神社升格為台灣神宮,並預定於當年10月28日的例祭日擴大舉行「鎮座」儀式。想不到就在10月23日,一架原定降落松山機場的日本飛機竟然直接將神宮撞毁,只有5天之差,天照大神也無法進入這座日本本土以外第一間神宮了。

 

由於當時已經是太平洋戰爭末期,總督府刻意隱瞞,神社升格神宮一事也就不了了之;台灣民間則盛傳飛行員自毁神宮,日本一定會戰敗,果然,第二年的8月15日,日本投降。

 

日治末期台灣神宮至七海官邸附近都市計劃圖。(圖/蔡錦堂教授提供)

 

關於日治時期台灣神社的專家,首推台師大教授蔡錦堂,他的研究領域以日治時期的台灣史、日本近代史、日台關係史為主,尤其關注宗教政策史、教育史以及文化史方面的議題。他是研究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的宗教政策,以及日本神社和台灣寺廟關聯領域的頭一人。

 

據蔡教授表示,總督府原本在1940年規劃的範圍,除了既有的神社與神宮之外,今日往大直方向的忠烈祠、國防部、七海官邸整個區域,預定規劃為包括護國神社、國民精神訓練中心,以及可容納五萬人的大型運動場館。可惜因為戰爭的關係,這個規劃案沒有能够實現,否則大直地區可能提前成為台北市最重要的大眾休閒及聚會區域。

 

其中,目前的國民革命忠烈祠是由原先的護國神社拆除改建的,護國神社的功能就像日本的靖國神社,祭拜為國家犧牲生命的軍人將士。

 

蔡錦堂說,本來中國傳統信仰裡,官方對於武將非常忌諱,一般是不會替武人立祠祭拜的。國民政府到台灣以後,各地神社紛紛被拆除,改建為忠烈祠,這是只有台灣才有的現象。只是,不知道那些原本各自祭拜的陣亡士兵們,知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否則可能人間已經和平了,地下的戰士還在各為其主繼續打仗呢。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熱門關鍵字:

談古論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