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慈大邀黑潮文教基金會 分享海廢的影響

慈善新聞網/ 2020.04.26 10:02

 

  新冠肺炎改變了多數人的生活,地球卻也因此獲得喘息的機會,空污減少了,甚至因為人類不出門,野生動物還跑出來逛。慈濟大學邀請黑潮文教基金會林東良執行長分享 『從「與惡」談我們「與塑」的距離』,林東良執行長表示,最近觀察海灘廢棄物,發現以前比較少見到的口罩,出現的頻率增加了,而垃圾量目前看起來沒有什麼改變,但根據2019年ICC淨灘數據,發現近七成的海洋廢棄物跟飲食有關,這波疫情因為很多餐廳推出外帶或外送,都是使用一次性餐具,所以比較擔心這部分垃圾可能會增加,林東良執行長表示,最重要的是大家的覺醒,用行動來改變環境,大家自備環保餐具,減少垃圾量,還給海洋生物一個乾淨的家。

  慈濟大學注重環保教育,透過不同的主題分享,讓大家重視環境保育的重要,慈大師生今年元旦也到海邊淨灘,花蓮有美麗的山水,不同的團體組織用自己的方式在愛護環境,花蓮黑潮文教基金會自1996年開始鯨豚生態調查,並投入花蓮港賞鯨解說培訓,以多面向課程引導學員兼具生態認知與解說觀察能力、累積對海洋的深厚情感與體驗。自2005年開始關注海洋廢棄物,2018年進行海洋廢棄物調查,從美麗的鯨豚調查到大家不愛的垃圾調查,其實最原始的動機還是來自對鯨豚和海洋的愛。

  用動機影響到行為?黑潮文教基金會林東良執行長先向大家介紹花蓮出海常會看到美麗的海洋生物像是海豚,鯨魚,鬼蝠魟甚至還有曼波魚等。林東良執行長表示,花蓮的外海真的很美,有人說花蓮的土會黏人,但每次解說員訓練結束後,大家覺得花蓮的海更黏人。

  但是黑潮文教基金會這幾年發現花蓮近海環境惡化非常快,海豚旁邊就是塑膠袋,或是碎塑膠、保麗龍,甚至有被魚網纏繞的鯨豚,海洋生物與塑的距離愈來愈近。2019年3月,擱淺在花蓮崇德海邊的柯氏喙鯨,獸醫解剖後發現,牠肚子裡有六個塑膠袋、四個麻布袋,還有許多塑膠碎片和魚線,最令人心疼的是,牠還懷有身孕,幼鯨已長達165公分。

  我們能多做什麼,讓鯨豚的環境更好呢?根據2019年ICC國際淨灘行動台灣淨灘結果發現,九成的海洋廢棄物以塑膠為主,塑膠瓶蓋和寶特瓶更是海廢的前兩名,接著是菸蒂、吸管、塑膠提袋、漁業浮球浮筒、免洗餐具等,近七成的海洋廢棄物跟飲食有關,還有各式各樣與人類活動有關聯的垃圾。

  尤其是寶特瓶使用數量非常多,但寶特瓶喝完了就結束了他的使命,一生只服務一人,卻是萬年垃圾,如果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自備水壺、多帶一雙筷子,是不是就能減少垃圾量呢。

  林東良的演講受到慈大師生的共鳴,有人表示,自己已使用環保餐具多年,看到其他團體一起推動很開心。也有人認為透過演講對鯨豚更多一點認識,看到因為人類的行為導致鯨豚死亡真的很傷心。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而人類的生活影響到地球其他生物的生活甚至是生存,新冠病毒的出現,是給人類的大哉教育,在這次驚世的災難中,人類是否能夠覺醒懺悔,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讓我們以友善的心和行動對待在地球生活的所有生物。

(撰文:李家萓,圖片:李家萓、黑潮文教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