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防疫中,台灣用100多天的邊境管制,向全球證明我們的防疫實力。透過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些非藥物手段,台灣的社區至今沒有出現嚴重的傳播問題。但是隨著部分國家的疫情同樣開始趨緩,現在要面臨的問題變成,我們何時能夠恢復到正常的生活?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從過往的經驗可以看到,疫情跟經濟影響大約會差一季,因此歐美政府現在急於尋找讓社會恢復正常的方式,希望減少疫情對於經濟造成的衝擊。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李建璋也指出,現在大部分社會做的事「廣隔」,社會成本很高。想要找到一個方式讓社會重新開機,「廣篩」就是一個方式。
試劑分為 2 種:抗體以及抗原,應用時機不同
目前,國際上的篩檢試劑可以分為 2 種,分別檢測的是抗體以及抗原,兩者應用的時機不一樣。陳秀熙解釋,檢查「抗原」的目的,是要確定人是否被「感染」,這種檢測方式,適合應用在檢查可能接觸者或是有症狀的人是否確診。
而檢測「抗體」的試劑,重點是已感染後是否具有免疫力。具有免疫力的人,就可以讓他們回到工作崗位上,暫時不用擔心他們再被感染的風險。這對於解除社交距離,恢復正常上班上課,以及出國旅遊、集會等活動,至關重要。不過李建璋點出,「抗體」大約是個體在感染 10 天左右,才會出現。
德國篩檢使用抗原加抗體雙管齊下
德國是全球篩檢十分高效的國家,陳秀熙指出,德國選擇的就是雙管齊下的方式,一方面用抗原快篩找出確診人,一方面有抗體快篩,找出已經具有免疫力,能夠復工的人。
德國的檢驗量能同樣十分驚人,前台大竹東分院院長王明鉅表示,德國一週 7 天可以檢測超過 35 萬份檢體,是因為他們將 10 份檢體混合,如果在其中發現了病毒特異片段,再繼續找出患病者。
檢查 3 因素杜絕偽陰性
那麼將問題拉會台灣,我們是否要進行普篩?李建璋表示,目前反對全體篩檢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篩檢的「偽陰性」,也就是明明有病的人,卻沒有檢測出來,反而讓他放心在社區走動,造成疫情破口。
不過,降低偽陰性是有辦法的。李建璋指出,檢查的正確有3個因素,包括病患的病毒量,檢驗準確率以及檢體品質。
- 病患的病毒量:病毒量部分,我們發現新冠病毒的症狀一開始病毒量最高,所以不太需要擔心病毒量不足的問題。
- 檢驗準確率:每毫升檢體只要有6250 copy就可以精準檢測,我們的唾液就有10萬copy,遠高於該數值。
- 檢體品質:檢體的品質,從高到低分別是痰、唾液、鼻咽以及喉咽,如果取到比較好的,效果就比較好。
李建璋:台灣其實已經「廣篩」了
台灣目前篩檢的數量夠多嗎?看檢驗覆蓋率,台灣每篩120個才有一個陽性;韓國目前每百萬人就有1萬人接受測試,每篩 50 個就有一個陽性;但台灣每百萬人只有2000人接受測試。因此,事實是我們覆蓋率是韓國2.4倍。
李建璋總結,因此我們現在的篩檢覆蓋範圍是足夠的,與OECD國家愛甚至韓國比,台灣遙遙領先,所以我們已經可以算是廣篩。
未來是否要擴大篩檢的時機與對象,李建璋表示,需要有合適的時機以及對象。時機是本土病例大幅增加、社區傳染病例增加,陽性率下降至1/50以及出現超級傳播者。對象是確診病例的接觸者與居住社區,生活圈同心圓擴大。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