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人生因利他而豐富 外科醫師的行醫路

慈善新聞網/ 2020.03.05 00:02

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東區慈濟人醫會到花蓮縣瑞穗鄉奇美國小義診,特別安排熟稔日文的志工同行,協助只會說日語的原住民老人看診,並幫醫護人員翻譯。右為張耀仁醫師。

  張耀仁,生於一九五二年,臺中后里。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日本國立滋賀醫科大學醫學博士、美國麻省總醫院消化外科臨床研究員。現任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臺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部定外科教授。專長為乳房外科、肝膽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幹細胞治療等。

義診是治療心病的良藥

  從採訪張耀仁那一天起,義診就一直掛在他的嘴邊。他不斷地強調,因為在慈濟醫院上班而享有義診的機會,是為醫者最大的福報。

  他之所以做此結論,係因醫師經常要面對生老病死,時間久了,有些人難免會麻痺起來,而對病人的痛苦視而不見。再加上醫師的工作又極其繁忙,過度操勞也會使得職業倦怠感逐漸嚴重。然而,張耀仁發現,義診是一帖良藥,它可以讓人們的心靈獲得重新調整的機會而為之回溫。他反覆強調,只要同仁陷入工作低潮,而出現情緒不穩定、容易抱怨、挑三揀四、姿態高傲、缺乏工作熱情等現象,他就推薦這個人去參加義診,幾次回來,整個人立馬煥然一新,所有的負面情緒皆一掃而光,而且其效果之好,十餘年來從未有例外。慈濟醫療志業的執行長林俊龍甚且直接下了一個結論,「哪個醫師脾氣不好,就去義診吧!」義診就像是最有效率的心理治療,可以拯救所有人的心病。

只要有心,就可報名參加

  張耀仁表示,義診的原則是參加者都必須以自己的假、自己付費參與,但奇特的是,只要慈院舉辦義診活動,幾乎所有的同仁都很積極響應,絕少有誰推拖拉擋拒絕參與,而且無法抽身的人還會表達遺憾,羨慕別人可以去呢!張耀仁以為,由此可見,人性裡皆有為善之本性,大家都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專業幫助他人,並從中享受助人之快樂。偶爾他與非慈院的同業交流義診之事,對方亦泰半會投以羨慕之眼神。對於這一點,「身為慈院的一分子,確實比其他人更具福報啊!」

  但這些義診活動真的只有慈濟人或人醫會的成員可以參加嗎?張耀仁的答覆是:絕非如此!慈濟所舉辦的義診活動,對於志工部分的要求,確實是非受證委員不可,因為志工需要接受專業訓練,並非人人可為;但在醫療人員部分,受限於專業人士數量有限,就沒有那麼嚴格了。只要有心,並樂於遵守慈濟義診團體的人文與規範者,皆可向屬於慈濟基金會發起的「國際慈濟人醫會」報名參加。

  在慈濟義診團體裡就有許多非慈院的醫師或其他宗教信仰之醫師,他們因為認同這個團體而成為固定的成員,多年後也都成為充滿默契的好夥伴。

  張耀仁列舉一位來自新加坡的整形外科醫師馮寶興,經常在各種海外的義診活動裡處理兔脣問題。這位仁兄當然不在慈濟醫院上班,他只是名充滿愛心,樂於在假日付出行善的好醫師。張耀仁經常在慈濟海外的義診活動裡與他重逢,兩人見面時總會聊上幾句,頗有一股惺惺相惜的味道,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善緣,令人格外珍惜!

  攤開張耀仁的義診資歷,真是燦爛繽紛,僅僅海外就多達八次,在臺灣義診的次數更是數之不盡。他展示了一大堆義診時的紀錄影像,早期的都還是照片,後來的則轉成了影像,僅能用電腦欣賞。他就以圖片說故事,一張一張地描述了那些精彩的人生片段。

二○○四年十一月越南茶榮省義診暨發放活動,由越南、馬來西亞、臺灣三地志工,結合紅十字會共同舉辦。張耀仁(左)前往患有甲狀腺腫瘤的金姓婦人家中,為與她同住、同樣患有甲狀腺腫瘤的七十歲母親看診。

二○○四年:越南茶榮省義診

  張耀仁參與的越南義診活動約在二○○四年十一月間。從一九八六年起展開一連串革新開放運動的越南,於一九九○年開始允許外商進駐,慈濟的種子就隨著臺商的步伐一起進入越南,並逐漸在當地落地生根。

  當時的越南才剛開放,共產社會氛圍仍在,舉辦任何大型聚會活動仍嫌敏感。越南慈濟人是經過長年努力,不遺餘力地舉辦各種慈善活動,逐漸累積起越南政府對慈濟的信心,才能獲得越南政府許可舉辦大型的義診活動。

  回顧這段歷史,第一場大型義診是在一九九八年,而張耀仁參與的是二○○四年的茶榮省義診,則屬於第六次的大型義診。

  這次活動,慈濟越南分會結合東南亞慈濟人醫會共同舉辦,總共動員三百餘位醫護人員,其中花蓮慈院就有三十位醫護人員跨海協助。張耀仁一行人抵達的時間正好是十一月十二日醫師節,當日他們從胡志明市再轉巴士到兩百五十公里外的茶榮省,隔日再於茶榮省沿海縣縣立普通中學進行三天義診,之後又深入貧困家庭進行往診。

  在那次義診活動裡,越南分會透過茶榮省紅十字會的提報,資助了八名心臟病童開刀經費、兩百四十名患者陸續進行白內障手術,服務的病人多達三千八百多位。同時,也和紅十字會合作,對兩千四百戶貧困家庭發放米油、毯子、蚊帳等用品及現金。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越南分會為了這三天義診,預計召募當地志工一百二十人,沒想到消息發布後反映熱烈,不但湧現了非常多捐贈物資與善款的人,還有人請假來參與,而使志工人數暴增為兩百五十五人。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義診,然而曾親身參與的張耀仁,回顧此事卻頗為傷感,因為他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已經結束二十九年的越戰,後遺症在這次的義診裡被凸顯出來。張耀仁說,越戰使用的落葉劑化學戰污染了水源,進而在數十年後,依然造成許多水腦症或其他重症的畸形孩子。一位前來看診的男孩已經十四歲了,身高卻只有一百一十五公分、體重二十三公斤,他的雙眼凸出,容貌怪異,任何人看到他都忍不住倒退三步,連他自己親生的母親都承認,當初連餵奶的時候,看到這張臉都覺得害怕。他是一位受落葉劑影響的先天殘疾者,而在他的家庭裡,十三個手足只剩七個活著,另外還有兩個跟他一模一樣的受害者。短期的義診當然沒辦法把這樣的病治好,讓張耀仁到現在都帶著遺憾。他補充道,越南不似貴州或蒙古,是因先天環境不良而導致貧窮,越南土地豐饒,是世界的米倉,卻因政治因素迫使百姓貧寒,這樣的遺憾不就更強烈了。

  在張耀仁的影像紀錄裡,還有一位昏厥的老婦人,原來這位六十二歲患有心臟病、肺炎的老太太,因為沒吃早餐又徒步三小時來看診,就突然昏倒過去,把醫護人員與志工都急壞了。可憐這位老婦貧病無依,病魔尚未發威,人已經先被飢餓及疲累打垮,多年以後張耀仁回憶起這段往事依然心頭發緊。

臺灣的義診多不勝數

  張耀仁參與臺灣的義診的數量,幾乎多不勝數,八八水災義診、南方澳賑災義診、每年固定舉辦的冬令發放、針對偏鄉如平溪、瑞芳、貢寮等處的義診,以及遊民收容中心的健康諮詢、臺北火車站的外籍移工義診等,皆有其身影。此外,碰到一些緊急災難,如空難、塵爆、氣爆、遊覽車翻車等,若有需要,他也是說走就走。幸好醫院有完善的代班制度,醫院裡也有緊急的義診包,讓醫師們可以提著就出發,讓在慈濟醫院工作的醫師們只要有意願,個個都擁有豐富的義診資歷。

  張耀仁指出,因為臺灣有完善的健保制度,相較於海外,臺灣義診的規模就小得多了,除了特殊災難以外,義診對象大多是繳不起健保費用的貧民或居住偏鄉、行動不便而走不出來的原住民,也有一些是街友或外籍移工, 才會需要義診的協助。張耀仁笑說,偏鄉義診的地點常在風光明媚的山區,對於工作忙碌的醫師來說,參加這類義診還帶點上山踏青的味道,心情其實非常愉快呢!

張耀仁副院長(左)除了常參加海外義診,在臺灣的義診次數更是多不勝數。圖為二○一五年的新北市平溪區往診。

義診後,還有志工做追蹤

  在臺灣義診處理的疾病也多半是不需要手術的疾病,若真的碰到大病,他們的做法都是在代繳健保費後,將之轉介至附近的大型醫院,而在義診當下處理的,多是一些簡單的外傷或內科疾病,也有皮膚病或需要拔牙等小毛病。醫師真的常做的反而是衛教,指導這些病人如何吃藥,如何保健等。如果是為街友安排的義診,有的甚且會搭配一些免費剪髮的活動,而讓義診的活動不只是義診。

  張耀仁強調,在臺灣義診最大的優點是,他們所做的就是單純的看診,從前面的家訪、造冊,到後面的長期關懷與追蹤,都有無所不能、人數龐大的慈濟志工幫忙,讓醫師們沒有後顧之憂。而這種情形與海外義診時人力不足的情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參加海外義診的醫師常常還要參與發放。像在尼泊爾時,醫師晚上回到旅館還要負責整理隔日要使用的藥箱,補充藥品;在菲律賓海燕風災賑災時,發放的前一晚,醫療團隊則要幫忙數現金,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

身為慈濟賑災成員,備感榮耀

  由於慈濟對每項救災投入的人力與物力皆不小,賑災的內容與規模也相當龐大,所以凡事皆以安全為優先,「慈濟的作風是穩紮穩打,『猛』絕非慈濟之風格!」張耀仁說。

  而且慈濟團體無論是在臺灣或是海外,賑災或義診皆團進團出,沒有觀光也沒有購物行程。慈濟紀律嚴格,以免節外生枝引發危險或破壞慈濟形象。據張耀仁說,有一次貴州的冬令發放,路經之處距離黃果樹大瀑布也不過三十公里,但大隊人馬依然沒有遲疑而棄之腦後。就這樣,路程每經過一次,一車子的人就嘆氣一次,但嘆息歸嘆息,大家都知道有任務在身,即使與名勝美景擦肩而過也是在所不惜啊!

  回顧曾經參與的那些豐富的賑災歷史,蒙古的遼闊、貴州的奇石、尼泊爾的險峻山勢、斯里蘭卡的南國情調......,各處皆有風情而成為張耀仁生命裡不可抹滅的一段記憶。他說,只要義診所及之處,他對那塊土地就多了分特殊的情感,事後再聞及當地新聞,便忍不住多看幾眼。偶爾也會想起某年某地曾醫治過的某位病人,而心生牽掛呢!

  對於人生裡這些特殊的義診經驗,張耀仁選擇以尼泊爾的那一回作為總結。那一次,就在慈濟人登機後,航空公司意外插播了一句:「歡迎慈濟救難隊伍前往尼泊爾救災!」當時機上旋即揚起一片掌聲,旅客們紛紛對他們表達了敬意。身為慈濟成員,張耀仁真是備感榮耀,更具使命感了。而這份美好的體認亦將終生陪伴著他,成為他最引以為豪的珍貴回憶!

臺北慈濟醫院醫護行政同仁與慈濟志工至北區老人之家關懷長者。圖:副院長張耀仁(右)與長者歡喜互動。

(撰文:稅素芃,攝影:葉秉倫、胡雅玲、林世欽、徐莉惠)【本文由 人醫心傳 授權刊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