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COVID-19)的疫情持續延燒,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一路升高對於武漢肺炎的關注等級,從2020年1月23日時的「風險還不到全球等級」、1月26日的「全球風險高」、1月31日時的「國際衛生緊急情況」,一直到2月29日又宣布「全球風險非常高」。
而在世衛組織公布的「世衛組織中國聯合特派團的COVID-19報告」(Report of the WHO-China Joint Mission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中,也提到大約80%的武漢肺炎患者,症狀是輕度到中度,包含沒有肺炎、跟有肺炎的人,所以在早期的篩檢並不是很容易,因為輕症的人太多。
不過特別的是,世衛組織還公布了接下來如果要控制疫情的話,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而其中一個就是採檢的標準。「在臨床過程的不同時期,病毒會在身體的不同地方殘留,包含上呼吸道(鼻咽、口咽)、下呼吸道(氣管、支氣管、肺部)、唾液、糞便、尿液。」
所以在採檢病毒的時候,應該要按照病程的不同,有不同的採檢標準,不能每次採檢都採檢同樣的地方,會錯估很多病毒的狀況。
而世衛組織建議要分成3部分來進行篩檢,不過目前還沒有確切訂出哪個部分需要做什麼標準採檢。
- 症狀發作前/無症狀感染者
- 發病、有症狀期
- 痊癒期/症狀康復期
但報告中提到,除了最常見會檢測上、下呼吸道之外,其實在糞便和血液標本中也已檢測到COVID-19病毒,在症狀出現前的1~2天,已經可以在上呼吸道檢測出病毒;而對於中度病患來說,病毒量可以維持7~12天,重度病患則可以維持14天以上。
而如果是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大約是症狀出現的第5天之後,而且有30%的患者能持續4~5週都有病毒,「我們不清楚這是不是代表這個人還在被感染的狀況,目前也不清楚糞口傳播的作用。」但這些數據都是值得參考的部分。
台灣如何進行篩檢?
不過台灣目前還是以「呼吸道」檢測為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雖然台灣有檢測其他的部位,但還是以呼吸道的病毒量最多、最明顯,所以目前針對確診個案要三採陰才能出院的狀況,是都以呼吸道檢測為主。
指揮中心執行官周志浩也說,台灣有能力針對這些糞便、尿液等部分做檢測,但呼吸道還是最大宗,如果要擴張檢測的量能,目前暫時沒有打算。
文、圖/盧映慈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