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經 編輯部報導】
去年大陸熱播劇「延禧宮略」裡,從演員身著的華美服飾,就能看見劇組極其用心的考據,戲中后妃衣著幾乎仿照古往宮廷服飾而製作,做工相當精良、考究,劇裡大量出現的莫蘭迪色系更是直接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從服飾中可以看見中式絲織工藝的最精華-「緙絲」工藝,宮廷中皇帝、后妃、文武官員穿著的服飾,不論是正式、休閒,皆會在服飾上使用到這項技術,除此之外,緙絲更禁得起摸、揉、搓,被譽為「千年不壞藝術織品」、流傳後世,同時也作為大陸蠶桑絲織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工藝精湛費時。(圖片來源/美麗中華)
緙絲是中國大陸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為中式絲織業中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技術,極具欣賞、裝飾性的絲織品。織造過程細緻,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織中之聖」的盛名;宋元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常用以摹緙名人書畫以及製作宮廷藝術品,時經明清兩代,緙絲更多地被用在皇帝皇后服飾織造、文武百官的朝服制作。
清乾隆-月白緙絲彩雲金龍紋單朝服。(圖片來源/美麗中華)
宋代莊綽《雞肋篇》提到:「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便是指若拿著緙絲成品對著光瞧,能觀察到許多緙織過程中留在紋樣色彩邊緣的縫隙,好似用刀在絲面上刻出圖案,也因為這樣的比喻,緙絲也被稱為「刻絲」。
一台平紋織機以及經緯縱橫的絲線、撥子、梭子、移桶等輔助工具,絕美的絲織品便在工匠師傅的手裡精巧而生。織造時,工匠坐在木機前,依預先設計勾繪在經面上的圖案,不停地換著梭子來回穿梭織緯,而後用撥子將緯線排緊,完成一幅緙絲織品,往往需要更換數以萬計的梭子,其耗時之長、功夫之精深可想而知。
緙絲機、需要諸多輔助工具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圖片來源/美麗中華)
緙絲擅長表現細緻精巧的色彩過渡與轉折,古人用“婦人一衣,終歲可就”來比喻其作工繁瑣,而緙絲圖案不同於刺繡是浮在底料之上,它的成品沒有底料和圖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渾然天成,成品正反兩面圖案相同,與雙面繡有異曲同工之妙。
緙絲這項技術的特點在於緙絲作品、大多為集體創作而成,判斷這類作品的價值只能由其工藝和藝術價值本身來判斷,其次是緙絲創作往往相當費功夫和時間,有時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幾個月乃至一年以上,因此一件緙絲作品的完成往往傾注著製作者大量心血。
緙絲技藝在宋代之後持續發展,一般而言,緙絲共有七大品種:本緙絲、明緙絲、紫峰緙絲、絽緙絲、絲絨緙絲、引箔緙絲、雕鏤緙絲。其中本緙絲和明緙絲是最為大家熟知的種類。
緙絲工藝品,圖案精美。(圖片來源/美麗中華)
本緙絲據說起源於隋唐時期,最大的特點是面料硬挺,適合於裝飾點綴、書畫臨摹。明緙絲質地柔軟,輕盈。與本緙絲相比,明緙絲更適於制作服飾及家居用品。到清代時,緙絲業中心已經移往蘇州一帶,逐漸形成了蘇州生產明刻絲、南通生產本緙絲的兩大緙絲工藝流派。所用彩色緯絲多達六千種顏色,採用緙絲法臨摹的名人書畫,工藝精湛逼真,緙絲製品至今仍然被作為高級工藝品生產、收藏。
直至今日,這項古老織品藝術結合了現代藝術,與眾多新形式再一次展現於世人面前,期待煥發出屬於它的典雅風姿。想知道更多大陸文化旅遊資訊,可搜尋海旅會「美麗中華」粉絲團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