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衛星影像加值利用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影像應用成果

大成報/ 2019.12.18 15:49
新聞圖片【大成報記者羅蔚舟/竹科報導】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操控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搭載國人第一個100%自製的遙測酬載,所拍攝到的影像可用於多元環境變遷的分析與應用,對民生福祉有相當大的助益。例如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黃智遠副教授使用福衛五號多光譜影像產製水底地形,協助內政部產製電子航行圖;臺灣大學理學院空間資訊研究中心朱子豪教授及張家豪組長則利用福衛五號多光譜影像判釋水稻田,作為農委會農糧署決策之重要參考依據。

水底地形有廣大的應用範圍,產製方法則有許多種,傳統多半使用船測聲納法,但為避免觸礁,不適用於淺水區;空載光達測深法最精準,但須至現地量測,除需花費大量人力與經費外,於有爭議之海域也難以進行量測。中央大學黃智遠副教授團隊先以空載光達資料搭配人工智慧技術進行訓練,以建立東沙環礁水底地形類神經網路模型,再取得福衛五號多光譜影像(福衛五號可偵測藍、綠、紅、近紅外四波段光),成功由光譜資訊反演出東沙環礁水底地形資訊。

黃智遠副教授表示,使用福衛五號影像資料建置水底地形,可以協助內政部產製電子航行圖(electronic navigational chart, ENC),強化航行服務,協助海上導航,確保船隻安全;此外亦可用於研究水底生物分布與動物棲息地、進行環境監測與災害管理等,保護海洋環境資源。

稻米是台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因此,快速精準地統計水稻田面積及估算產量,作為農政決策之重要參考依據,是農委會農糧署的重要工作之一。臺灣大學朱子豪教授及張家豪組長使用可能受到雲層影響的福衛五號可見光多光譜影像,搭配不受天候影響、可多時序取像的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衛星影像,可協助農糧署得到正確性高達92.34%的水稻田判釋成果。

朱子豪教授強調,時序性合成孔徑雷達資料,可提供不受天候影響的穩定地表資訊,再搭配福衛五號多光譜光學影像資料,即可顯著提高土地使用型態偵測正確性。

福衛五號遙測影像於 2018年9月21日正式開始營運,可多方應用於農業、防救災、環境監測……等。國研院太空中心提供多種影像取得管道,包括太空中心官方網站、科技部資料市集等,以便國人取得第一手的國產衛星影像資料。太空中心將持續與產學研界合作探討如何利用福五影像資料產製有效資訊,擴大國家自主衛星之使用效益。

福衛五號是我國第一顆自主發展的遙測衛星,其衛星本體及遙測酬載皆首次由國內研發製造,屬研發性質。歷經近2年順利在軌運行,驗證福衛五號所提供之影像確實可以滿足民生社福之需求,也顯示我國確實已經具備遙測衛星研製能量。由於目前國際遙測影像市場2米解析度影像已非主流商品,國研院太空中心現正積極發展1米及次米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及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預計未來10年我國將增加10顆衛星,全天候守護台灣。

(圖由國研院提供/1.左起:中央大學黃智遠副教授、台灣大學朱子豪教授、國研院太空中心林俊良主任、國研院王永和院長、國研院太空中心余憲政副主任、國研院太空中心劉小菁組長。2.東沙環礁水底地形。3.福衛五號光學影像- 自然彩色影像 - 綠色標記為水稻 黃色標記為非水稻。)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地方新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