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看韓張配與蔡賴配互補性的不同

優傳媒/ 2019.11.12 07:54

韓張配,合稱「國政配」。此一合稱在總統職能與人心上,立即取得鮮活意象,又能與已經組成的「國政顧問團」相互輝映。(圖/翻攝自韓國瑜記者會)

 

/主筆室

韓國瑜已宣布以張善政為大選副手,傳聞許久的蔡英文由賴清德搭檔競選,應該不致生變,近日也將揭曉。朝野兩大政黨總統參選陣容的底定,意味了總統大選正式起跑。

 

兩位副總統人選都曾位居內閣之首,為歷來僅見,他們的學經歷之高,世界罕有,因此對於他們的列名,不僅各自陣營鮮聞雜音,一般人甚而樂見其成。不過若從韓張及蔡賴的關係來看,兩項搭配是否能水乳交融以致合作無間,實有著明顯的差異。

 

先說韓張配。有人另從兩人名字中各取其一,合稱「國政配」。此一合稱在總統職能與人心上,立即取得鮮活意象,又能與已經組成的「國政顧問團」相互輝映。不需太多言語即成有力的訴求,頗具紅盤效應。

 

更要緊的是,總統副總統的人選常被認為最好有互補性,以便滿足不同的需要,擴增獲取選票的基礎。互補性不外兩種,一種是角色上的互補,側重於功能,因無矛盾,較無衝突性,是加分的。一種是政治主張甚至派系上的互補,側重於理念、立場,但因容易產生矛盾,較有衝突性,極有可能減分。為求執政團隊本身的心無旁騖,運行順暢,自以沒有矛盾或衝突的互補為宜。

 

平情而論,在過往歷史上,韓張二人,雖然相識時間不長,相交程度未必多深,然自從組成國政顧問團並委張任召集人以來,非但從無齟齬,祇見張經常置身韓側,或積極代為辯難,或彌補韓論述之不足,表現中規中矩,相得益彰。

 

進一步看兩人的個性和背景。韓勇猛善戰,張有為有守 ; 韓不拘小節,張細膩嚴謹 ; 韓襟抱庶民,張涵容菁英 ; 韓敏於內政,張通曉國際 ; 韓天馬行空,張實事求是。由此以觀,兩人互有對方欠缺的特質,有利於各自扮演角色,增益其所不能,堪稱絕配。如此絕配,韓當無懼臥塌之旁他人酣睡,而張亦無憂身處深宮淪為怨婦。

 

韓表過態,他若當選總統,必授權副手為歷來最有實質功能的副總統。這種承諾若付諸心機深重、思慮粗闊者,必肇禍害 ; 而張善政的個性中正平和、溫良恭讓,分寸得宜,進退有據,容易得人信任。以這樣的個性,韓國瑜要説到做到並不難,也不擔心張會冒冒失失逾越憲法分際,説不定因此而在所謂「沒有聲音的人」的刻板印象之外,創造一種有功能沒流弊的副元首典型。

 

接著來看蔡賴配。姑不說另行各取一字之「英德配」比諸「國政配」,在明顯反映社會望治心切的期待上,已居下風,實際從兩人過往之互動歷史觀察,與韓張迥然不同,才是麻煩。

 

顯例之一,當初蔡邀賴繼林全之後組閣,賴似並非甘願受命。蔡此舉頗遭人懷疑是為免賴日後與其爭取大位而加以籠絡、羈縻,非真正有意借重,乃充滿權謀算計。賴組閣後期,蔡尤動輒以總統之尊在府內發表"迴廊談話",對非屬總統權責範圍內之國政説三道四乃至有所針砭,罔顧最高行政首長之權責與感受,與今日之任令蘇揆放手發揮,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賴心中豈有不五味雜陳之理?

 

顯例之二,蔡羈縻之計虎頭蛇尾,九合一選舉大敗之後,賴罷官求去,初雖予慰留,不及兩月允其辭職,仍不脫令其承擔敗選責任為替罪羔羊之本質。再數月,賴以高居民調之冠轉而與她爭雄,蔡不甘成為第一個遭遇黨內挑戰的連仼總統,責賴「偷襲」,惡言相向,並延後初選時間,運作變更初選辦法,直到形勢轉為有利,方才舉辦初選。繼而操控初選民調,難掩斧鑿痕跡,諸般啓人疑竇,最終賴以8%差距飲恨,雖展現風度默爾而息,然自始至終滿懷「活活被作掉的」委屈,是眾人皆知的事。

 

這兩個顯例,賴必定刻骨銘心,也才使蔡賴之配頗費周章,縱或終因顧全派系利益搭配成局,賴身歷其境的一場噩夢真的就如船過水無痕嗎?

 

再者,蔡賴之間還存在著兩個明顯的理念心結,一是賴堅定台獨工作者的自我定位,一是賴釋放陳水扁的具體用心。這兩個主張皆為蔡所蓄意迴避,一旦蔡連任成真,蔡若有意調整兩岸政策,或堅持不容輕縱貪凟,是否將在日後施政上各領一派,多所扞格,不能無憂。

 

事實既然如上述,要説蔡賴之間水乳交融、真心實意,恐怕祇有詐騙集團才説得出口。他們當然有其互補性,但顯然是理念與派系利益的互補,這樣的互補因相互之間的矛盾而來,極易形成衝突。與韓張性情與專長的互補顯著不同。

 

韓張配在互補上唯一的缺處是省籍,兩個外省人選總統是傳統大忌,從來都避之唯恐不及。但放眼今天,在綠得出油的高雄,韓國瑜都能當選市長,加上庶民概念蔚然成風,若還去議論兩個外省人能不能搭配選總統,恐怕已是一個不合時宜的話題,起不到多大作用,還是省一省的好。

 

總的來説,韓張配的互補性明顯優於蔡賴配。不過配得好不表示就選得好,畢竟影響選舉的因素很多,怎麼配祇是諸多因素中的一環,就看明年1月11日選民如何抉擇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