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全世界唯一設立於科學園區的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正式開館,是首座完整述說台灣五千年歷史的考古博物館,逾800萬件出土文物,由政府投資15億元興建,歷經考古與挖掘五期工程由南管局作業基金投入逾5億元,開館首日吸引2.2萬參觀人次。
蔦松文化時期出土的「三疊葬」,是民眾觀看的焦點。陳小凌攝影。
「不要只羨慕埃及考古,我們立足的土地,還有5000年的歷史故事等著大家發現。」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南科考古館蘊藏著5000年文明變遷歷史,她用「大牛、大鳥很稀罕」的口號,教民眾很快記住南科考古館出土的文化期相,包括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漢人文化,「認識我們的過去,才能認識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同時,這是全世界唯一豎立在科學園區的考古館,具有象徵意義,代表台灣在望向未來、走向高科技的同時,也不忘先人足跡。
自民國84年12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臧振華院士接受國科會委託,進行「臺南科學園區考古計畫」調查研究,從最初發現不到10處遺址,到後來在園區與鄰近地區發掘82處5千年前到300年前的文化遺址,成了全台最豐富文物考古區,20多年來已挖掘出逾800萬件出土文物,包括人骨骸逾2,400具、狗骸100多具,成就南科考古館的落成。
時空迴廊與大廳安置的裝置藝術「過往雲煙」。陳小凌攝影。
南科考古館設有四個常設展廳,分別為「南科五千年」、「史前生活面面觀」、「科學的考古學」及「兒童廳」。另外,「史前動物特展-動物交響曲」特展也同步展出,藉由考古出土遺留展示:「動物與環境」、「人與動物」、「消逝的動物」及「動物遺留研究」等面向,一同體驗這片土地上,人與動物譜出樂曲的歷史。只是,目前開幕只展出540件文物,以館藏800萬件的典藏品,展廳有限,不知何時才能讓民眾全數觀賞?
開幕首展讓民眾搶先體驗「台灣第一米」和「台灣第一狗」,距今5千年前大坌坑文化時期出土的「碳化稻米」,證實台灣先民已經開始有農耕生活。同一時期出土的還有狗的骨骸,與人類的墓葬緊鄰一處,南科館副研究員陳俊男解說:「當年布農族狩獵時會攜狗同行,與人類關係密切,成為家族中的一員。」
蔦松文化時期出土的「三疊葬」,也是民眾觀看的焦點,清楚可見三具人類遺骸層層疊在一起,由於是不同時期陸續疊上去,推測當時已有「家」的群聚。
「南科考古館」占地2.44公頃,地下一層、地上四層,樓地板面積1萬9,000平方公尺,建築由建築師姚仁喜操刀,以「下探、回溯、交織」的概念設計,也用現代都市軸線,在展示動線上呈現時空交錯的趣味,時空迴廊與大廳安置的裝置藝術「過往雲煙」,鋼繩編織出漂浮雲朵和時空男女,有著世代交替的起始,從手扶梯看到透明玻璃兩側建築牆面由上而下的不同文化層出土的鳥獸和貝塚骨骸,說明南科這一頁歷史的因緣起始,帶領觀眾進入考古的想像。
另外,館內擁有全臺首座考古秘室,以開放性的庫房展示,讓民眾透過玻璃窗一覽研究人員整飭文物的過程。
南科考古館館長王長華表示,未來考古館希望與南科廠商合作,以古套今、以今聯古,以及由廠商贊助液晶螢幕開發互動式顯示科技,發展智慧博物館,或贊助考古研究等。
兩側建築牆面由上而下的不同文化層出土的鳥獸和貝塚骨骸。陳小凌攝影。
除了館內展覽,民眾可參觀周圍的景觀與公共藝術作品,如蔦松家、糖廍與棚屋造型意象涼亭等,藉由公共藝術共容博物館建築與園區整體之氛圍,創造藝術、民眾與南科考古館間無距離的對話空間。
為感謝熱情民眾的支持,南科考古館宣布,搭配原本臺南市民於10月20日至109年4月30日免費入館,109年5月1日至10月30日入館以優待票50元優惠的方案,考古館歡迎民眾可以多加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