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第一名!除了大腸鏡之外還有什麼預防檢查?

Heho健康網/盧映慈 2019.10.18 17:37

大腸直腸癌在國人10大癌症中,已經蟬聯12年的發生率榜首。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說,在門診的確看到年輕人有增加的趨勢,而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的治癒率很高,所以還是建議可以做不同類型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會比較能早期發現。

大腸直腸癌的檢查

隨著全世界各地的飲食習慣都越來越相似,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在全世界逐年增加。根據2019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最近10年、7個高收入國家(加拿大、英國、愛爾蘭、丹麥、挪威、紐西蘭、澳洲)中,年齡在5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腸癌跟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年以高達4%的速度增長。

而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要飲食健康、生活習慣健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定期篩檢。除了大家常知道的「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種的檢查可以挑選。

iStock-907915830

iStock-907915830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李宜家說,大腸直腸癌在早期幾乎沒有太多症狀,但事實上95%的大腸癌都是息肉變成,而息肉要變成癌症,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如果每5年做一次相關的檢查,其實就可以在大腸癌發生之前先制止。

陳建勳就提到,像是年輕人如果還沒做過大腸鏡,也可以先去做一次乙狀結腸鏡,「雖然只能看到1/3的大腸,但因為大部分的大腸癌腫瘤都長在乙狀結腸,所以乙狀結腸鏡至少可以篩檢出一半以上的癌症。」

而糞便潛血是針對有滲血的息肉、癌症來進行篩檢,所以對於還太小的息肉或腫瘤,準確度就不高,所以陳建勳也建議糞便潛血需要每2年做一次;其他的檢查則可以5年做一次。

5年至少做一次全大腸檢查

李宜家也提醒,一般人常用自我判斷症狀來檢測自己是否有大腸癌,「其實那些自我檢查,大多都太廣泛了,比如便秘、拉肚子、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太多腸道疾病都會有這些問題了。」所以與其用那些症狀判斷、窮擔心,還不如早點做檢查,效果更好。

圖片來源:Freepik

陳建勛則說,還有一些人會認為這些症狀「不是癌症」,而是普通的腸躁症,結果就不理會,不只不看醫生還放任腸道一直不舒服,「這也是一種不對的自我判斷,因為腸道的疾病也不是只有腸躁症。」結果本來可能沒癌變,一直刺激腸道黏膜之下,就冒出了癌症。

「建議是腸道症狀出現3個星期,都沒有好轉、一直持續,就要去找胃腸肝膽科,或是大腸直腸外科的醫師做檢查,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做一次乙狀結腸鏡確認腸道黏膜的健康狀況。」陳建勳說。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賀一航因大腸癌病逝 台大醫師教一招「最準症狀」判斷罹癌
28歲得第4期轉移大腸癌 靠熱治療「起死回生」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