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 象鼻族 銀杏颱風

南科考古館19日開館 5000年「碳化稻米」做見證

民生@報/ 2019.10.15 18:20

【文/陳小凌】籌建10多年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歷經9個多月的試營運,將於10月19日正式開館。邀請國人共同見證南科考古5,000年。開館展出首批500多件文物,包含距今5000年至4300年前「碳化稻米」、距今2800年至2100年前的「玉管珠串」、1800年前的「人面陶偶」。

 

建築師姚仁喜和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文華。陳小凌攝影。

 

座落於臺南科學園區,占地2.44公頃,樓地板面積1萬9,000平方米的「南科考古館」,隸屬於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長王長華表示,台東史前館展示的是台灣各地的史前文化遺址,南科考古館則是典藏從南科出土的史前遺址。

 

王長華今天與設計南科考古館的建築師姚仁喜在台北舉行記者會,姚仁喜說明建築設計是以「下探、回溯、交織」,緊扣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姚仁喜說明設計理念,建築量體中隱含著交錯19度角的軸線關係,一是象徵考古的方位、二是象徵現代都市的經緯關係,交織的軸線存於外牆的分割縫隙中,也存於博物館中的展示動線。主體建築外牆以玄武岩石材、橫向紋飾的意象為主要石材選擇,大廳入口、時空隧道、兒童館則以玻璃帷幕為主要外觀,也設有「考古密室」,讓民眾可觀看修復文物的過程。文化層大牆及建築外觀嵌縫處,以深色花崗石質感,整體外觀呈現極簡當代風格又內含5,000年的深度,極具對比性。

 

南科考古館19日開館。陳小凌攝影。

 

南科挖掘的考古遺址近60個,出土文物的編碼已達800萬至1000萬件,開館後將展出首批500多件文物,今天現場更帶來4件珍藏文物的開箱,「碳化稻米」距今5,000~4,300年前,為大坌坑文化南關里東遺址出土,可能為台灣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顯示臺灣史前居民在5,000年前便已懂得人工栽培稻米,不再侷限於原始的採集與狩獵。

 

「魚耳石」距今5,000~4,300年前,為大坌坑文化大昌橋遺址出土,魚耳石為硬骨魚耳中的霰石結晶體,耳石上一圈圈的生長痕就像樹木的年輪,詳細紀錄了魚的年齡和生活環境資訊,可說是魚類的「智慧身分證」。透過近距離觀看,讓史前文化不再只是書本與媒體上的文句,而是可感受的實體。

 

「玉管珠串」距今2,800~2,100年前,為大湖文化牛尿港遺址出土,由188顆管狀玉珠串成,做工精緻,管珠中央所穿的孔洞直徑不到0.3公分,顯示製作者的高超工藝技術。

 

「人面陶偶」距今1,800~1,300年前,為蔦松文化道爺遺址出土,陶偶的人面樣貌清楚,五官完整,背面可見髮辮,可能代表當時人的相貌。

 

「人面陶偶」。陳小凌攝影。

 

南科考古館為宣傳開館,特別運用簡易的光雕技術投影於考古館靠近高鐵高架軌道旁的建築外牆上;每班高鐵經過的時間只有短暫3秒,因此這個投影想要提一個簡單的訊息,亦即南科有5,000年悠久的歷史,「南科標準時間」電子鐘的展示,將現在使用的西元紀年改成南科紀年,於是2019年變成5019年。不少民眾在夜間搭乘高鐵經過南科考古館時,都可以注意到這個光雕投影顯示的南科標準時間,呈現出了南科史前考古的當代性。

 

南科考古館10月19日正式開館,開館當天免費開放民眾參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