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二手袋循環用 「減塑」的關鍵一哩路

慈善新聞網/TCnews慈善新聞網 2019.08.15 00:05

撰文/葉子豪
攝影/黃筱哲

買東西結帳之際,許多人才想到家裏留著的袋子,又忘記帶出來了。究竟要花點小錢,再買一個用不到幾次的塑膠袋?還是把環保貫徹到底,雙手抱著大大小小的物品一路回家?

二○一三年,幾位大學生、上班族、設計師,仿效行之有年的共享單車Ubike的概念,推出了名為「Ubag」的二手袋循環計畫。他們運用網路平臺,把民眾、消費者、商家串聯起來,至今合作夥伴已遍及早餐店、書店、花店、洗衣店、餐廳等多種店家,讓人們可以兼顧購物便利與減少塑膠袋。

囤放在家,不如流通共用

「大家家中多少都有閒置的袋子,如果也可以像Ubike一樣,A點借B點還,讓現有的袋子流通,應該可以減少新的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民眾透過Ubag社群媒體就可以看到,哪些店家缺袋子,接受紙袋、環保袋或塑膠袋等哪個類別,就能直接送袋子過去。」找出借力使力的關鍵點後,Ubag團隊更用心地經營社群媒體平臺,吸引更多「粉絲」。當愈來愈多民眾知道這個方案,可以去化家中多餘的袋子,幫助商店用二手袋取代一次性塑膠袋後,綠色環保的善循環就被「袋」動了。

循環使用,讓更多人認同

一路走來,歷經「邊走邊整隊」的摸索階段,他們憑著在「循環經濟」方面的優異表現,二○一七年在慈濟舉辦的「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競賽中脫穎而出。「我們得到慈濟提供的資源及能量,慈濟媒合的業師給我們行銷推廣上面的建議,透過影片、網路推播的方式,把減塑、循環重複使用的理念推廣出去。」大學時參加過慈青的呂萱芷,感恩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不只提供獎金資助,更傳授寶貴的知識,讓團隊可以在短短一年內,把合作店家數從三十幾家,提升到破百家。「我們合作對象大多是小店,每家店每個月平均使用一百到兩百個二手袋。」呂萱芷表示,及至今年六月,合作夥伴已達一百六十五家,保守估計每月二手袋循環使用的總次數,已超過一萬六千次使用次數。

誠如靜思語所言:「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Ubag的實踐經驗,顯示了在臺灣,人們對環保、愛地球有初步的共知、共識,但實際的共行,往往因為生活中的麻煩、不方便而大打折扣。如果能發現問題,進而利用創意與科技優勢找出解決方案,就很有可能為千千萬萬有心但缺乏管道的人,打通關鍵一哩路,發揮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