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蔬菜 破地獄票房 河智媛

張悅雄短波》談談「猜嫌」這個政治魔咒

優傳媒/ 2019.08.08 20:18

柯P組黨,郭台銘、王金平都送上賀詞,唯獨對同黨同志韓國瑜代表KMT競逐總統卻不置一詞。(圖/由黃耀農攝)

 

一「猜嫌,在民國政治中,是一個結構性問題。」

(譚人鳳)

 

作者/張悅雄

柯P組黨,郭台銘、王金平都送上賀詞,唯獨對同黨同志韓國瑜代表KMT競逐總統卻不置一詞,韓幾次予電話聯繫也都推三阻四。最「經典」的是,吳敦義親自出馬,幾近哀求的力呼團結,王金平卻神回,「是不是慢了」。相對的,郭、王、柯三人,卻因柯的組黨而彼此眉來眼去。王似乎忘了他是KMT的中常委,郭也忘了他才剛重新回到KMT,並被吳敦義視為「傑出黨員」。

 

是什麼原因讓王、郭二人「欲走還留」,導致KMT的「滿城風雨」?又是什麼原因讓吳、韓「高興不起來」?筆者抽絲剝繭找到了根本原因,原來竟是「猜、嫌」二字作祟的結果。

 

什麼是猜嫌?分開來講,猜是猜忌和猜疑。舉例,柯P說韓的學歷只能當「北農總經理」,是猜忌;猜疑則是王郭認為KMT所作任何民調必有貓膩,必有蹊蹺。而所謂嫌,就是先有嫌惡,後有嫌棄,最後導致嫌隙,而擴大了彼此的裂痕。這從韓、郭、王先前的稱兄道弟,到現在的視同陌路,可以得到證明。至若KMT全代會上侯友宜等人的缺席,也都可視為猜嫌惡疾發作的結果。

 

姑不論中國歷朝歷代,各類猜嫌傾軋之風的不絕如縷,到了近世,此風竟還在KMT內部並未稍息。北洋時期的財政總長熊希齡曾說「前清時期,賢能之吏,精神才力均消磨於猜疑應付之中」。他後來又補上一句,「不料民國初立,此弊更甚前朝。」並且痛陳,「有此惡因,難結良果。內憂外患,相逼而來。」此後的江蘇都督程德全也有這樣的反思,「當前大局的危機,所誤者只一疑字,所缺者只一信字。於是互相責備,互懷怨望,積幻成真,猜忌潛生,詐虞更甚。」程德全更進一步引伸,「其中陰謀淺視之徒,更利用離間撥弄之手,盲人鼓噪,各有擁護。」這些話,活脫脫就是KMT當前血淋淋的寫照與翻版。KMT這種屬性,充分印證了他們黨內先知譚人鳳的一句斷言,「猜嫌,在民國政治中,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揆諸該黨首自孫中山,中至蔣介石,再到本土化的KMT諸人,試問,有誰能擺脫此一魔咒!

 

本來,在政治圈中打滾,就避免不了猜嫌,關鍵是要如何將之化於無形,或是能把壞事變成好事。當年的毛澤東,先是把林彪捧為「親密的接班人」,後來卻又說他「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林彪出逃,毛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再看蔡英文,先前和賴清德的猜嫌還會少嗎?現在和大陸的猜嫌,更搞到劍拔弩張,但她卻都將之化為她的選票。反觀KMT,卻不得不讓人想到歷史上的一位人物,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崇禎在位,猜嫌度日,換了數十位宰相,並凌遲了邊關守將袁崇煥,下場就是在一棵歪脖子樹上吊死,亡頭亡國。

 

KMT什麼時候才能覺醒「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真諦,什麼時候能掌握「把壞事變好事」的契機,就或有東山再起,起死回生的可能。不然樹倒猢猻散,大家—起選一棵歪脖子樹上吊,卻也是可指日而待的下場。

 

作者簡介

張悅雄,來自恒春鄉下的下里巴人。服務軍旅及情治單位三十載,不是廉頗,却已老矣。只是老驥,志在千厘,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而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