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管理科學學會 劉水深 名譽理事長 對自我的期望 要遠高於別人對你的要求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0808 15:01:31)「那時候就覺得要做該做的事,還曾經狂到去找經濟部長提建言…」,聽著管理科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劉水深教授描述著當年在政大企管所所長時的「滿腔熱情」,深刻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熱忱、對產業發展的高度期許。對劉老師而言,「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不只是管理學課本裡的章節,還應進一步內化到心中的主體思想。正因如此,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挑戰,管理人如何區辨所謂「做對的事」?又該如何運用管理專長「把事情做好」?劉老師提出幾個值得深思的方向。
管理人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面對當前的環境,劉老師指出,管理人最少應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協調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這三種核心能力。
因為「管理」就是一連串的選擇與決策,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格外重要。這項能力的養成,首先要跳脫直接「尋找標凖答案」的思維,並要進行察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心智過程;換言之,即需要具備因果推理、邏輯判斷、優化排序的能力,以及大量的知識為基礎,才能發展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可以經由「企業個案分析」或「企業診斷」等學習活動,進行相關能力的養成。因為企業經營實務不會有標凖答案,需要隨著內外情境不同進行動態調整,因此要發展出察覺、定義、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已在職者,則要從企業實務中鍛鍊、精進,因為管理者有時會運用「直覺」來改進決策的制定,但「直覺」並非是恣意而為的隨性,而是奠基於決策者的經驗、能力,以及積累的判斷力而成。
其次,是「溝通協調能力」。劉老師指出,管理人不應只是要求有好的表達與溝通能力,還應該在面對不同對象時,能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激勵方式,才能揮最大的影響力。此外,在今日國際化的環境下,國際語言能力也是溝通的重要一環,管理者也要設法培養。
最後,就是創新的能力的培養。有鑑於企業是一種開放系統,在面對國際競爭下,已經不容易占有絕對優勢或大幅領先;因此需要「創新」作為突破現狀的能力。創新能力包括用新的方式去滿足市場的供需缺口,以及具備創業家精神的冒險去開創新的產品、新的經營模式、新的流程、…。但回歸根本,創新能力仍需要廣泛的知識作為基礎,例如組合式的創新,就是跨領域知識的重組或質變。
不同能力的比重要與時俱進
劉老師也特別提醒,上述三種核心能力,應隨著管理階層的不同,相關能力的比重也應有所調整。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茲(Robert L. Katz)提出「管理知能階段論」即是主張管理者在不同階段,應具備不同能力的比例組合。高階主管:最需要具備「概念能力」,倚重抽象思考、分析判斷和策略思維。中階主管:最需要「人際能力」,能與團隊互動、溝通,促成合作。基層主管:較倚賴「技術能力」,以對業務的了解與專業來達成任務。
目標導向學習是在學生的自我加值
談及企業經營環境日益嚴峻,管理人應如何自我投資的議題。劉老師認為,在學學生應學好基本之專業能力。目前管科會推動的華文商管學院認證(ACCSB),即在協助學校落實「目標導向」的教學,從人才培育目標、課程安排、教師專業能力要求、到產學結合等都必須具體規劃、落實。
此外,由於重視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ACCSB還要求各院系規劃一系列的「非正式課程」列入教育組合之中,例如企業參訪、個案競賽、校外實習、專題製作、社團活動、海外研習等等,以培養學生具備領導、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等管理能力以及實務應用的能力。
建立人脈網絡是在職者的自我投資
對於在職的管理人,必須與時俱進,涉獵各種管理、科技新知與拓展人際網絡。除了多閱讀相關報章雜誌外,建議可以善用管科會的資源,在知識補給方面,如管理新知、技術應用新知等系列課程;在鏈結人際網絡方面,也有產學座談會、學會活動…等,都值得在職的管理人積極參與,終生學習。
關於管理人最常面臨的「通才」或「專才」的選擇難題,劉老師認為管理專業雖偏向通才,但相關專業有助問題的解決與創新。然初入職場者往往從基層做起,處理較多專業問題,需要較多專業能力,因此,商管學生可就企業功能擇一深耕,作為個人的專業技能。無論是行銷、生產或是財務,都是一種專業,而這種專業能力的深化,就是專才,也是進入職場的重要敲門磚。當然也可以選修跨領域學程或第二學位以增加知識的廣度。隨著職涯的發展,對於管理能力的需求將更趨多元,就要隨時廣泛的涉獵各種知識,逐漸成為跨領域的通才。劉老師強調,這是階段性的問題,並非排他性的抉擇。
高自我要求、真誠且務實的處世原則
以「鄉下孩子」自稱的劉老師,睿智、謙遜又親和。聊起人生,侃侃而談,但只要論及管理或教育,自然流露出的認真神情,說明了他對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執著。一路學習管理、從事管理教育,也擔任過多所大學校長,其學術威望不在話下;言談之中那種不卑不亢的風骨,實則與劉老師待人接物的處世原則有關。
他強調,「對自我的期望,要遠高於別人對你的要求」。劉老師期勉後進也應對自我有所堅持。一如當年懷著滿腔熱情拜會經濟部長的劉老師,無非想克盡本份、做得更多、更好。在他眼中,「別人對這個職務的要求,應被視為minimum (最低限度)要求」,也因為高規格的自我要求,劉老師一路走來,創辦政大企家班、科技管理班、推動ACCSB認證,以及大學師徒制等。以他個人的高度,開創管理教育的格局。
其次,劉老師說,「真誠!做人應當要真誠」。
原來,劉老師展現出令旁人如沐春風的大儒風範,便是「真誠」二字使然。面對變幻萬千的世界,唯有真誠才能取信於別人、領導別人。
最後,劉老師提到「務實」的重要性,特別是管理人才應當「有目標的學習」,學習是為了應用,所以就該帶著探照燈進入田野觀察、學習。期勉後進「務實」,將理論與實務結合,發揮所長,進而做出貢獻。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英國文豪狄更斯在《雙城記》開卷經典名句,也是對於目前大環境的最佳寫照。因應數位時代的來臨,資通訊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各領域的界線愈發模糊,無論是個人或企業所面對的挑戰日新月異,忙、盲、茫似乎已是生活常態。但劉老師闡述的理念與學理相符合、與實務相接軌;教導我們環境變化愈快速,心靈愈需要沈澱,能力愈值得淬鍊。即便人在江湖,也能如同隱世高人般練就無所不在的生活禪。
文/何羚緯
訊息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5891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