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驚心動魄一線天!差點滅頂 高蹺鴴2對2打群架精彩露出

大成報/于郁金 2019.08.04 02:35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知名攝影達人鄭緯武於8月3日上午在臺南市北門區拍照,目睹了一場驚心動魄又帶有謀略的高蹺鴴2對2打群架過程,其中1對很有謀略,始終行動一致,及時伸出援手,與對手奮戰,免遭滅頂,得以脫困。

鄭緯武說,當牠們發現對手中有1隻來不及飛離水面,馬上從空中展開攻擊行動,用腳把對手往水裡面踩,企圖讓對手溺斃;被踩入水中的高蹺鴴,正當生死在一瞬間,幸好牠的夥伴及時趕到,即時與對手奮戰,才讓牠得以脫困。

高蹺鴴在臺灣原本被視為候鳥,自從1980年代,在大肚溪口發現後,其腳紅色修長,許多鳥友都喜歡高蹺鴴,尤其欣賞牠長長的腿,輕快走在水上,似踩著高蹺行走;在沼澤其間,其緩慢優雅與世無爭的覓食動作,常常讓賞鳥人是百看不厭,遠遠躲在暗處,寧願等候多時,來獵取美姿呢!

高蹺鴴,長腳鷸(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又名紅腿娘子、黑翅長腳鷸,為長腳鷸科長腳鷸屬下的一個種;常集群築巢於水邊土堆或稻田的田埂上,與燕鴴、鳳頭麥雞、澤鷸等灰群營巢,以昆蟲、蝌蚪等為食。

維基百科資料指出,高蹺鴴常結群活動,喜沿海淺水及淡水沼澤地;可見於湖泊、沼澤、魚塘、蝦池以及河流平緩水面開闊處,棲息於近水的草地農田等處。..由於腿較長,可在水位較深的池塘種涉水覓食。..巢材採用小石子、泥土、蘆葦、枯草等。

根據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高蹺鴴」資料指出,出現於濱海濕地如水田、草澤、湖泊、魚塭或河口等地;通常成對或成小群出現,台江地區全年普遍易見,冬季時數量更多,且有大群聚集的現象,顯見有冬候鳥族群;通常以魚類、小型無脊椎動物、甲殼類或蝌蚪為食;飛行時會發出刺耳帶金屬音的「ke~ke~~」聲;繁殖期築巢於魚塭或廢棄鹽田等濕地的土堤上,遇有其他鳥類或天敵靠近時,親鳥會離開巢位大聲鳴叫,並飛到空中後俯衝作勢攻擊。

台江國家公園資料「高蹺鴴」指出,其形態特徵:腳細長且呈鮮紅色之涉禽,雄鳥臉部、頸部、體下白色,頭後與後頸顏色變異大,從全黑到全白都有,背部與翅膀黑色帶有墨綠色金屬光澤,腰部及尾羽白色,腳極為細長;雌鳥整體似雄鳥,但背部與翅膀為黑褐色且無金屬光澤;幼鳥似雌鳥,但背部與翅膀帶有褐色鱗斑;成鳥嘴喙黑色,幼鳥嘴基部粉紅色;成鳥腳紅色,幼鳥腳粉紅色,眼紅色。(照片由攝影達人鄭緯武提供)

熱門關鍵字:

消費生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