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膝關節嚴重變形,不必全膝置換!半人工膝關節手術重拾行動力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9.07.31 10:10

「醫師,我最近膝關節感覺疼痛、腫脹,甚至無法行走,是不是年紀大關節退化了?」其實,「退化」性關節炎根本不是老化、退化造成的,一般大眾容易被此含糊的病名誤導,以為這是自然老化的現象,拖延到最後再做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就以為解救了。骨科權威名醫表示,大部份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其實是罹患關節面「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只要早期診斷,不必做全膝關節置換,就有治癒的機會!即使進入晚期關節嚴重變形,也未必要做全膝關節置換,目前已有進步的半人工膝關節手術,能讓患者重拾行動力!

錯誤觀念造成大部份患者只吃止痛藥、吃補品或打針,治標而不治本

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呂紹睿主任表示,膝關節「退化」只有10%有明確的原因,例如:半月軟骨磨損、十字韌帶損傷、軟骨本身撞擊傷,或痛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細菌性破壞軟骨;卻有90% 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原因不明,就被誤認為是軟骨自然退化老化過程,此錯誤觀念造成大部份患者只吃止痛藥、吃補品或打針,都只是像在牆壁上擦油漆,治標而不治本,拖到最後很嚴重,才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

【「退化」性膝關節炎臨床分五期】:

「退化」性膝關節炎此疾病是連續性的,從年輕即開始,所以分期很重要,可以依據不同分期,而擬定不同治療方針,臨床分為以下五期:

第一期:有疼痛腫脹,X光檢查無異常,但是關節鏡檢查軟骨表面彈性已經變差。

第二期:X光檢查發現關節間隙變窄,軟骨有破壞現象,經過關節鏡檢查,不但軟骨變軟,還會有起泡泡快破的感覺。

第三期:X光看到明顯有骨刺,關節間隙變窄,患者的腳呈現O型腿變形,關節鏡檢查發現軟骨還未完全磨損,但是已經破裂。

第四期:通常已經60至70歲,X光檢查看到關節間隙消失、軟骨已經完全磨光,骨頭與骨頭完全碰在一起,外型變形嚴重。

第五期:連走路都困難,長期變形讓外側韌帶嚴重拉扯,關節完全鬆弛,破壞很嚴重,甚至到殘廢的階段。

呂紹睿主任表示,即使進入晚期關節嚴重變形,也未必要做全膝關節置換,目前已有進步的半人工膝關節手術,能讓患者重拾行動力!

呂紹睿主任表示,即使進入晚期關節嚴重變形,也未必要做全膝關節置換,目前已有進步的半人工膝關節手術,能讓患者重拾行動力!

微重建手術,好處在於:傷口小、恢復程度快、可接近正常的關節、當天可下床走路,而且能保留重要的內部前、後十字韌帶,以及外側半月軟骨也可獲得保留。

微重建手術,好處在於:傷口小、恢復程度快、可接近正常的關節、當天可下床走路,而且能保留重要的內部前、後十字韌帶,以及外側半月軟骨也可獲得保留。

針對不同分期而有不同治療方針,呂紹睿主任表示,以第三期來說,軟骨局部破壞,此時變形角度很重要,過去發現變形超過8度以上,單獨去除病因還不夠,必需加上矯正手術。第三期是能夠挽救的最好時機!尤其如果被診斷出來引起「退化」原因確實是「內側摩擦現象」,可以透過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能讓軟骨重生,不但把病因去除,90%的患者可以復原,甚至恢復正常。至於屬於晚期的第四期、第五期一般要做矯正手術,即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

過去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致病機轉不了解,認為是持續進行,到最終會完全破壞的觀念,所以一般骨科醫師大概會主張不需要在中間插入任何部份關節面整形、矯正骨頭手術,或微重建手術,乾脆等到最後全部都壞了,再來置換全膝關節即可,此觀念在全世界仍然普遍存在。根據統計,所有人工置換手術中,大約有85%都是置換全膝關節,而微重建手術只佔15%左右。有一個很重要觀念:如果醫師診斷為「內側摩擦現象」造成膝關節壞掉為主因,理論上做微重建手術的比例會接近80%,意思是100名患者來換關節,可以幫80名患者保留正常的部位,不必做全膝人工關節置換。

微重建的好處:傷口小、恢復程度快、可接近正常的關節

什麼時候需才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呂紹睿主任表示,當膝關節病變進展到末期時,關節面軟骨嚴重磨損,甚至出現變形,導致疼痛、行動不便、功能受限,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就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可以說人工膝關節手術施行的最佳時機,是大部份進展到嚴重的第四期,已經變形到無法使用膝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挽救時,第一時間就要考慮使用人工膝關節手術。

比較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現在已經有進步的微重建手術,好處在於:傷口小、恢復程度快、可接近正常的關節、當天可下床走路,而且能保留重要的內部前、後十字韌帶,以及外側半月軟骨也可獲得保留。

目前,微重建手術置入物設計有兩大類:一是固定式墊片,另一是近來引進國內的活動式片墊片,此活動式片墊片的設計理念是在40年前由牛津大學研發,並迄今持續研究中。從生理性觀點去思考,希望重建正常的膝關節,讓墊片能活動,去模擬人體半月軟骨的功能,提供更自然的膝關節伸屈。根據報告顯示,病人感覺可以和正常的關節完全一樣;另一個好處是植體之間的摩擦比較小,而且比較耐用。國外已經有超過40年的臨床使用經驗,能讓患者在術後擁有如正常關節般的功能,並增加使用年限和行動舒適度。

由於人體的膝關節可分成3個關節面,除非是2個以上關節面嚴重磨損,才需要考慮全膝關節置換。但是,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會同步將健康的關節也捨棄掉,而且傷口大、復原期長。而微重建手術則是相對安全的選擇,能保留健康的部位多,不但從根本改善膝關節炎狀況,尤其術後的膝關節活動,更貼近自然人體工學及步態,能重新找回行動力,恢復正常生活。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8/76674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