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雁/氣學管理專家
進入全年陰氣最重的農曆七月,俗稱「鬼月」的這段時間,各種避邪禁忌都出爐,因「鬼門開」大家都擔心被負能量干擾,吸引不好的氣,而影響好運能量。可你知道嗎?人一旦氣虛,就算關在家裡不出門,再多的平安符,一樣會「惹鬼上身」。什麼樣的人最需要在七月「改運補氣」呢?
▲圖為白雁老師與學員
沒有內鬼,引不來外邪;杜絕負能量病邪入侵
如果你本身是屬於體能量比較低、氣虛體弱,平常又沒有在強身健體,加上天氣悶熱潮濕、如果本身壓力又大,病邪就容易上身,正是所謂的:「沒有內鬼,引不來外邪。」
現代人生活多半過勞、壓力大、睡眠不足、常吹冷氣、吃冷食喝冰品、對重口味食物不忌口,造成多數人體弱氣虛,平時工作加班耗盡精力,下班又去狂歡抒壓,一開始身體還有本錢耗損,久而久之健康本錢用完,體質衰弱。就會吸引疾病、霉運和陰的能量,所以我們說「卡到陰」,就是自己先氣虛了,形成一個虛弱的磁場,才會讓陰的能量附著在身上。
比較敏感體虛的人,容易受負能量影響,晚上較睡不好、白天精神不濟,容易生氣、疲累和焦躁不安,做任何事總提不起勁,還覺得自己衰運連連。
我在過去教學中,經常會跟學員分享增強自身能量的方法,很簡單,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圖為白雁氣功學員
1. 首要進行排濕工作,避免內外邪雙夾擊
氣虛體質的人,農曆七月濕氣在體內最不容易化開,這樣很容易招惹陰氣病邪上身。這時的天氣是,暑熱加濕氣重,尤其女性最容易元氣虛弱,每月經期失血,夏天又加碼冷飲、吹冷氣來降溫,若本身的製冷機制腎水又不足。那麼外邪內邪夾擊下,導致循環更不好,阻滯陽氣運行、代謝不暢,體內濕邪大戰,正所謂,人有「內鬼」就易招惹外邪。
這時候,一定要先進行排濕的工作。建議避開所有生冷飲品、少吹冷氣,然後調理三焦經(上半身的胸腔和腹腔,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腎)。三焦經主一身之氣,負責血氣運行的要道,主管水液的代謝、氣機的順暢。
平時可多按摩手上的合谷穴(手拇指虎口兩骨之間)、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及腳底的湧泉穴,來幫助調理三焦經,只要氣調順了,代謝運行就暢通。另外,就是早睡,晚上9點過後以輕鬆舒緩的心情準備入睡,有助三焦排毒,也能提高睡眠品質。
我們練功的人,在這個時候會在每天早上,在大小便之後,通過練習氣功,調動身體十二正經的運行,練習10分鐘後,就開始明顯打哈欠、流鼻涕、咳痰出來,而且排出來的汗會又黏稠又腥臭,這就是身體排濕排寒的標誌。每天身體越來越輕鬆,神清氣爽。
註:十二正經:也稱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包括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足三陰經(脾、肝、腎)
▲圖為白雁老師與學員
2. 排濁慢動法,排晦氣換新氣、淨化氣場
這時許多人為了祭拜好兄弟,忙著中元普渡外,其實,農曆七月也是改善體質非常好的時機點,如果想要對抗陰邪之氣,我們需要增強身體的陽氣能量。
我都建議學員,最好每天堅持練功,排晦氣換新氣、淨化周圍的氣場。因為人的意念具有能量,愈練功,心情愈平和,心念愈正向,運氣會變好,還能吸引更多貴人接近。也常鼓勵大家心存感恩,多說好話做好事,來增加人體的正能量。
今天教大家一招「排濁氣」小功法,透過振動身體頻率,將內氣振動起來,能活化氣血、提振代謝循環能力,把身體不好的氣及時排掉,提升人體正氣,正能量飽滿,負能量自然無法近身。
氣功有扶正祛邪的幫助,能足壯身體正氣,強化正能量。只要功法正確,長久練習,人的身心與生活就會往正能量發展,負面、低能量自然不上門,就算接受挑戰,也能游刃有餘。
提醒大家,農曆七月,是不適合進補的月份,這時候,吃多吃好,都反而是餵養了體內的病氣老虎,營養越豐盛,循環越阻礙。還是讓自己慢運動出出汗比較好,不僅能代謝濁氣,還能改善末梢循環補充元氣,讓人神清氣爽,體力變好,心情美麗,運氣也會跟著改變。
▲圖為白雁老師與彥寬老師
時尚氣功運動,現代養生捷徑,風靡亞洲
人的生命如同一棵大樹,元氣是樹根,只要抓對補養的根本,以氣養生,生命自然由衰轉旺,練習氣功是調節身心的捷徑,對過勞、睡眠不足或壓力過大的現代人特別有幫助。
學習氣功在很多亞洲地區已蔚為風氣,許多成功人士包含醫生都喜歡這種簡單有效的慢運動方式。我的學員包括前行政院長唐飛、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香港娛樂大亨邵逸夫,亦有台積電、鴻海等高階科技人,到心臟科醫師、預防醫學博士,甚至球隊、國手等都有。也歡迎你加入自主健康管理的行列,為健康儲值是最值得的,有沒有用,來練了就知道!
特別提醒:生病一定要看醫生,並遵循醫生指示治療。而氣功運動,是養生的一種方式,可以用來輔助調理身體。
※「排濁氣」小功法
※白雁氣功用簡單易學的方法,讓民眾學習自我保健養生的步驟。
欲了解詳情請前往:https://www.e-qi.org 或 撥打:02-25711222
照片來源:白雁氣功提供、ShutterStock
更多文章: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