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 象鼻族 銀杏颱風

福爾摩沙拾遺 歐美的台灣初體驗

慈善新聞網/TCnews慈善新聞網 2019.07.27 00:00

撰文/楊舜斌
攝影/顏福江

生為台灣人,應知台灣事。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知祖先之所從來,知祖先及土地曾經過往,除了透過大歷史的書寫,經由不同角度、人物的側記勾勒,或也能提供不同以往的歷史觀點。自《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出版十七年後,《經典》再次與荷蘭籍作家藍柏(Lambert van der Aalsoort)合作,結集出版《福爾摩沙拾遺:歐美的台灣初體驗》一書,今天舉辦新書發表會及影像展活動,除作者藍柏特地從荷蘭來台分享撰書歷程,南天書局創辦人魏德文也親自到場祝賀。

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表示,經典雜誌的使命就是透過歷史的爬梳,讓大家看見過去,也能看到未來。風中之葉這本書其實跌破很多人的眼鏡,銷售超過一萬七千冊,過去這塊歷史很少人關注,但隨著台灣議題興起,越來越多人看見,甚至引用這書內的資料。很感謝藍柏長期用他的時間,埋首於歐洲各地的舊書商,尋找關於福爾摩沙的隻字片語,這些資料有些是為了經商、有些則是為了興趣、傳教、各種目的而留下的歷史,經過數年的彙整,終於能將此書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讓讀者對台灣歷史有不同面向的認識。

南天書局創辦人魏德文表示,自己和藍柏已經認識超過三十年,對於藍柏長年探究海外留下的台灣足跡深感敬佩,就像是新台灣人一樣。他表示,過去台灣歷史大多以中文來建構,但其實來自海外的文獻紀錄更早,甚至可以一窺當時台灣原住民的生活面貌。其實十七世紀歐美國家要來台灣一趟,一年只有一次機會循著洋流前來,直到工業革命後才逐漸密切往來,透過書中難得一見的圖畫、照片,以及來自西方的觀點,可以呈現出台灣更廣闊的歷史面貌。

藍柏表示,他在爬梳台灣歷史的過程中,看到很多資料,都是來自中國的史觀,讓他很擔心,因為如果一個地方的歷史從根源被架空,很難讓這片土地的人產生國家認同。他說這本書能夠順利完成,源自於很多早期西方對台灣的研究,台灣的歷史不是只有紅色、藍色或是綠色,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幫助台灣人找出自己的國族認同,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歷史,讓這塊寶島重新綻放光芒,展現當年讓西方人讚嘆的福爾摩沙。

《福爾摩沙拾遺:歐美的台灣初體驗》總計收錄十六篇圖文並茂的珍貴史料。作者藍柏歷時多年,陸續分訪自十七世紀以降,對台灣的發展與經營具一定程度影響的西方人士及其後代與家鄉,經由採訪專家、蒐集歷史照片、結合史料、古地圖及相關藝術品,乃至他們的後代遺緒,呈現他們在台灣歷史曾經扮演的角色,並從中發掘鮮為人知的幽微史事。

本書的兩大章節「軍事經略,海外拓殖」、「宣教醫藥,海島搜奇」,前者帶領讀者回顧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史,從十七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再到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歐美諸國如何看待台灣這塊土地,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關鍵人物;後者則詳實描繪了台灣走入現代文明的推手,如台灣動植物考察先驅郇和、長老教會牧師馬雅各等既熟悉又陌生的外國人,提供非比以往的歷史觀點,讓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承載與積澱更加豐厚。

受邀為本書序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賴其萬醫師表示,看完此書,不由得讓他想起史明先生的大作《台灣人四百年史》,一本是以華人的資料寫出的台灣歷史,對照此書以西方人不同角度而呈現出的台灣歷史,讓他能夠以更持衡的角度來了解家鄉。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翁佳音副研究員也評論此書雖然自謙拾遺,終竟可比擬是用匠人丟棄之石,另築起一座可參觀與之比鄰的歷史之屋,值得大家推薦與購讀。

為了展示此書難得一見的珍貴史料影像,《經典》特別挑選台北市文化局指定之歷史建築「太和堂藥房」現址,舉辦福爾摩沙拾遺新書發表暨影像展活動。太和堂藥房第三代傳人李太乙先生將一樓承租予淨斯茶書院,二、三樓保留空間原貌,平常鮮少對外開放,為支持福爾摩沙拾遺影像展、推廣陳述早期台灣風貌,特配合展期於周末時間開放固定時間親自導覽,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前往聆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