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跨團隊照護 引領病友正向抗癌

慈善新聞網/TCnews慈善新聞網 2019.07.25 00:04

撰文/廖唯晴
攝影/范宇宏、廖唯晴

57歲從事起重工作的林先生,接觸檳榔近三十年,四年前他被診斷罹患口腔癌,在兩年多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接受化學治療、手術治療以及放射線治療,復原良好,迄今未復發。7月20日,林先生遠從雲林北上,參加台北慈濟醫院主辦的頭頸癌病友會,吸收衛教新知,樂觀的他不僅戒除了過往惡習,也勤跟同行分享戒檳、戒酒、戒菸的重要。林先生分享:「要活就要動,放開心情,盡量學習就是支持我一路走來的信念。」

頭頸部包含人體許多重要器官,除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外,尚有許多重要的神經血管,涵蓋呼吸、發聲及吞嚥功能。衛福部統計,罹患口腔癌的患者一年約七千八百人,發生率相當高,但這僅佔頭頸癌的部分而已。除口腔癌外,尚有鼻咽癌、喉癌、唾液腺癌等其它頭頸部常見癌症,許多患者在治療後因外觀改變、無法言語、無法吞嚥進一步造成生理、心理、情緒等問題,影響社會交際及生活。

為提供頭頸癌患者正確的自我照護觀念,鼓勵病友走出社會,台北慈濟醫院定期辦理頭頸癌病友會,迄今邁入第5年。放射腫瘤科黃經民主任指出,頭頸癌病患的治療方式需要經過多專科團隊會議並與病患討論,進而決定。「口腔癌患者主要採手術切除;口咽部或下咽部分的癌症因涉及吞嚥、發聲,為保留功能,部分患者會採用頭部放射線治療或合併化學藥物治療;但整體而言,治療方式仍須視病患期別而定。」

黃經民主任說明,考量頭頸癌病友各自在口腔顎面外科、耳鼻喉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就診,通常僅知道單一科別的專業判斷,且門診時間短,無法提供詳細衛教,導致許多病患不了解病情,而尋求另類偏方或其他非正統治療,影響病況;因此台北慈濟醫院定期舉辦病友會,集結各領域專家,針對病情、術後自我照顧、治療的副作用、復健、心理建設等方面提供衛教。以7月20日病友會為例,一共邀請了放射腫瘤科黃經民主任、口腔顎面外科許博智醫師、中醫部吳佩青醫師、蔡得榕語言治療師、黃曉芳心理師等五位專家,分享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的自我照護、中醫診治與調養、語言治療與吞嚥訓練、正念課程,提供全方位的身、心、靈照顧。

本次頭頸癌病友會共29位病人與家屬參與,醫療團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傾囊相授,讓病家獲益良多;透過病友間交流與跨團隊衛教,不僅促進醫病關係,也增進了病友自我照護的能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