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國美館重建30年代臺灣美術的風潮

民生@報/ 2019.07.01 11:29

【文/陳小凌】1930年代臺灣美術的風潮是甚麼?透過台灣日殖時期提倡超現實主義的文學社團『風車詩社』的紀實,來重新審視臺灣藝術史。「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揭幕的意涵。

 

▲ 張清言攝影「祭典」。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文化部蕭宗煌次長表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是文化部近年著力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中很重要的一個展覽,展示文學與藝術的連結,也顛覆過往認知臺灣藝文的現代化始於1950年代。強調所謂的「重建」並不是把自己跟外界隔離起來,而是重新審視臺灣藝術史在世界藝術史的脈絡中扮演甚麼角色,也期待可以透過展覽重新檢視1930年代已將「超現實主義」引入臺灣的「風車詩社」的歷史定位。

 

​​​​​​​

國美館林志明館長說,以新的觀點重新詮釋作品,是「重建臺灣藝術史」一個象徵性的里程碑。本次同時也很感謝許許多多國內外單位及藏家的協助,讓展覽更加豐富多元,也邀請各界蒞臨觀展。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由黃亞歷執導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發想延伸,延續電影中多重元素的跨域創作概念,以「風車詩社」為核心,精選展品畫作、雕塑、書籍,亦串連文字、聲音、檔案、文物、平面及動態影像等,進一步深化與延展20世紀初至1940年代現代主義文藝在西方世界與東亞國家所捲起的浪潮。

 

陳芳明教授說,展覽除了藝術作品外,也有許多豐富的史料,值得細細多次品味。策展人黃亞歷強調,展示臺灣文藝的主體性,希望展現1930年代臺灣在世界藝術史脈絡中的前衛與創新。孫松榮則說,電影是一個打開時間的通道,而透過美術館的展覽,重建曾經不被人們所記得的記憶。而嚴谷國士則表示本展最特別之處在於它的「自由」。展出作品未被太多的說明所禁錮,不論觀者來自何種文化背景,都能找到新的詮釋。

 

「風車詩社」成立於1933年,是臺灣日殖時期提倡超現實主義的文學社團,由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張良典、岸麗子、戶田房子等臺日詩人共同組成,藉由知性精神及當時興起的現代主義風格和理念進行創作,並出版《風車》雜誌。「風車詩社」的短暫崛起,宛如臺灣文學史上獨特的一枚星光,它象徵著臺灣在戰前與日本和世界前衛浪潮同步的文學視野,並在1970年代末引發了對於戰前臺灣現代文學起源的討論。

 

2015年,黃亞歷導演的紀錄長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即是以「風車詩社」為主題,一方面在日殖時期的文藝語境上,連結世界性的現代主義思潮與運動;另一方面,則追溯臺日詩人們的生命經驗、文藝啟蒙,遭逢歷史事件的吉光片羽,電影匯聚多重元素,受到熱烈迴響。

 

展覽便是由《日曜日式散步者》為出發點再發展而來,將上述討論由文學與電影的媒介轉至美術館展覽空間,並結合當代藝術與科技,是對於跨域創作的再探索。深刻挖掘20世紀初至1940年代現代主義文藝如何分別在西方世界與東亞國家掀起浪潮,從中呈現並重思臺灣文藝工作者在殖民時期如何連結日本、中國、朝鮮及歐美等國的多重關係;同時,也從歷史事件對於臺灣文藝工作者命運的影響中,提供更多思辨和觀點。

 

展覽包含各種不同藝術媒材的原作、文件文獻、影音檔案、圖像授權的複製展件等,並結合聲音效果、多媒體裝置、平面設計等新媒體科技的型態,共計逾八百件展品,其中包含約三百件手稿和繪畫等原件及國際借展展品。「風車詩社」在與此些展品的相遇和對話中,將以另一精神形態幻化重生,讓更多人認識或重新看待此段珍貴的歷史。展期至9月15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