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騙肖仔!」65歲的玉燕在診間聽到個管師說,她身上的小瘀青可能是乳癌,忍不住笑了出來,直接說,「怎麼可能,又不會痛,又沒流膿,怎麼會是癌症?」但卻沒想到這個1塊錢大小的黑色瘀青,竟然真的是乳房腫塊,而且還是惡性度極高的HER2類型。
乳房的瘀青竟然是癌症?
玉燕在2018年6月,發現左邊的乳房出現1塊錢大小的瘀青,因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也很老實的去看醫生,但沒想到醫師看了之後,竟然安排了許多檢查,其中還有乳房攝影,讓玉燕「夾一個很痛」,心情已經不太高興,還聽到負責癌症的個案管理師跟她說,「看起來很像乳癌腫瘤,應該已經有2公分以上了,要不要去更詳細檢查?」更加的不開心。
但玉燕認為癌症應該會痛、會流膿,反而覺得個管師反應過度很好笑,就直接回家了。過了3個月之後,玉燕身上的瘀青已經「增值」,長到跟5塊錢硬幣一樣大。直到某天跟朋友聊天,聽到有人因為發現米粒大小的腫塊才知道是癌症,嚇得再去做檢查。
醫師這次用穿刺檢查,說非常有可能是癌症,她又去找了另一家醫院,做了更多檢查,最後煎熬了一星期,報告出來,真的是癌症,還是HER2乳癌,腫瘤已經長到3.8公分,而且癌細胞已侵犯淋巴,她當場和姐姐、妹妹3人頓時在診間痛哭。
漫漫的化療路
雖然知道自己罹癌那瞬間很難受,但玉燕沒想到接下來做治療才是苦難。為了做6個月的化療,她聽從醫師指示在身上裝了人工血管,方便打靜脈注射的藥物,沒想到在8次化療的療程中,就有3次人工血管感染,讓她大發燒、狂嘔吐,不管吃什麼東西,吃完半小時就會全部吐光光。
玉燕的主治醫師、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說,人工血管的感染率大約是1000分之2,但像玉燕這樣感染這麼多次的,真的很少見。「我跟感染科醫師分析感染的細菌,覺得可能是因為化療的時候免疫力下降,讓腸道內的細菌經由血液跑到人工血管那邊,然後卡住、就形成感染。」
而且人工血管的感染是外觀看不到的,要病人出現畏寒、發燒、噁心嘔吐的症狀才會被發現,狀況比較難處理,患者也必須先暫停化療的療程,讓整個治療過程沒辦法順利進行。
好不容易做完了化療,開始進行標靶治療,因為有了前次的感染經驗,改從脖子注射,但每次打針,玉燕都想直接大喊「痛死了!」也讓治療變得很難受,想到還要持續1年的時間,就讓她快撐不下去。
新款的標靶藥物
後來經過醫師建議,玉燕決定換成皮下注射的標靶藥物,這種藥物是用玻尿酸水解酶特性開發的新劑型藥物,過去只有靜脈注射,但現在也有皮下注射,只要在大腿上打一針,5分鐘就完成治療。
而且這款藥物劑型還是可以在皮膚組織上做一個空腔,藥物就可以從皮下組織緩慢地滲入血管中,再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比起靜脈注射至少需1.5至2小時、要住院,可以省更多時間。
重點是這款藥物也有健保給付,不需要負擔太多金錢,除非想申請私人保險的給付,否則是很好的選擇。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化療、標靶治療要做人工血管嗎?張金堅醫師把優缺點告訴你
乳癌治療先進行基因檢測 低復發風險者有望免化療!
她化療後手腳沒有感覺⋯用中藥配合治療恢復正常!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