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第九屆畢業展 強化玻璃心

中央社/ 2019.06.03 15:31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第九屆畢業展 強化玻璃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0603 15:31:07)為了讓作品說更好的話,創作過程中我們用最誠實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內心。由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展出的畢業展【強化玻璃心】,於5月31日至6月3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帶您一同強化玻璃心。

元智大學藝設系主任陳冠華表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自創系以來,以多元的學習方向著稱,橫跨建築、空間設計、產品設計、繪畫、錄像藝術、互動裝置等,雖分為藝術與設計兩組,學生們在四年間,對於藝術設計領域都將有廣泛地接觸,應用上得以互通有無。不僅是美學的認知、材料的認識,累積的經驗與技能,紮實地反映在同學們的畢業製作上。

本次作品有繪畫動畫、設計規劃、錄像影像、雕塑裝置,共四大類,總計45件。創作本身就是一場與自己的漫談,面對無限的未知、荒蕪,各種揪心的情緒會莫名湧上,在身心疲憊的雙重壓力下,更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勇敢堅持下去。

畢展活動總召藝設系伍傳萱同學表示,創作無疑是一種自我的反省,作品表達某種問題意識,觀者對於作品的回饋,甚至是創作過程勢必以一種嚴謹的態度來做檢視。創作過程中反覆自我認知,心隨著累積而不斷地強化,包裹著自身的脆弱而變得柔韌,即使受傷也不輕易碎,設計組的邱姿華同學,其作品【An amazing journey in my dream】以山為概念,融合了自然元素及最內心深處的感受,設計了六套服裝。一直以來,山與身體、創造力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特別是生活已遠離山林的現代人,當重新回到那個應該熟悉實則陌生的環境,身體所感受到的每個細微都將變得巨大而深刻。在身體經歷陌生化的過程,會帶來很多與自己相處時更深刻的感受,而這些感受力,她相信,在日後會是創作上很重要的契機跟動力。

複合媒材創作中,作品名為【影像作為一種分割 Image as a kind of Segmentation】由陳博軒同學創作,主要在試探一種影像紀錄當下「景框之內」的、內容與實體物的斷裂。影像的邊界在此被作為一基準線,我以此基準線截斷照片中的實體物,而現場只剩下裁切至影像邊界的物,在我的經驗中記憶是一種可被嫁接與不穩定的狀態,事物存於腦海的影像卻可能在尋找它時「物」已不在原處,試圖從記憶出發,處理影像與物間的關係。

藝術組的陳泓瑋,繪畫作品【The Infinite Line : the elegy within】,試圖在繪畫中達成聲音質感的轉換與身體感知經驗的對話。在繪畫過程中,他關注每個身體感的累積,從中思考筆跡質感的堆疊,透過自動性書寫、軌跡流動、不同質地的筆觸在畫面上的線性擾動,那是身體感和意識同步且具有直覺性和自發性的痕跡,如同聲音在空間和空氣中的不斷迴盪。這一系列的作品是對夜晚的深邃的想像:夜空和海洋間互相映照著,光點、浪潮、泡沫和風鳴,在雙眼和意識中想像那無垠,同步與心振動時,體驗到自身存在,是如此清醒卻寂靜。

除了作品間的交流,本次展覽亦開設兩場專題講座,6/1特別邀請阮慶岳教授及蘇孟鴻老師進行對談。兩位老師皆在元智任教,其中阮慶岳老師更是藝術與設計學系的創始人之一,對於歷年來同學們在系上的狀態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講座在討論展出作品的同時,連結至四年來的藝術設計教育,所企及的理想現實之可能,這當中又該如何實踐?透過講座活動,為本次的展覽,激盪出更多元的思考面向。

而6/2更是特別邀請已畢業的優秀學長姐,兵逸慈及葉韋鉦,與畢業生和參展的觀眾進行深度的對談。希望在『自我定位與未來走向』 講座及『內在價值與外在關聯的辯證』 講座中,讓準畢業生理解從兩個說遠不遠的世代相互檢視現今職場的走向和創作狀態的培養,以及比較藝設系至今的教學趨勢中,是如何培養自我認同和如何因應與社會的銜接。在面對每個人生的選擇,夢想與現實能一起實現嗎?也許是現在太年輕,還沒有辦法確信自己做的每個決定都不會後悔,但這就是每個人這個時候都會遇到的問題。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應屆畢業生,期許自己能以發展近一年的作品,試圖在這般私人的語境下,建立多層次的討論途徑,尋求與社會大眾間,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訊息來源:元智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55331.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