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兩岸兩門~金門廈門交流 海滄區贈手紮蜈蚣閣給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

大成報/于郁金 2019.05.12 22:57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廈門民俗學會攜手廈門城城隍廟信眾、海滄區東嶼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人員,共100餘人,於5月12日下午到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參觀,並由民俗技藝師父在現場製作1組小型手紮蜈蚣閣致贈博物館典藏;隨後於現場配合舉辦一場兩岸閩南文化和民俗技藝交流,推動兩岸兩門古城城隍民俗文化交流。

12日到訪參觀貴賓包括:大陸廈門民俗學會副會長兼廈門城城隍廟秘書長李志勇、海滄區東嶼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主任李明、副主任李壯志、常務理事李加元;並邀請金門縣蜈蚣座協會總幹事李大年、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趕來現場交流。

廈門城城隍廟秘書長李志勇表示,為促進兩岸兩門城隍爺閩南文化信仰交流,今年廈門城城隍廟特別邀請大陸海滄區蜈蚣閣傳習中心的民俗技藝師父,在金門城隍廟現場製作了7座人力蜈蚣閣,並由40人手扛加入5月11日下午的遊行踩街陣頭行列;這些蜈蚣閣豐富的手紮紙黏技術,與金門目前的蜈蚣座裝飾手法與風格不同,讓許多鄉親印象深刻。許多年長鄉親向他表示,早年金門也有這種蜈蚣閣裝飾,只是兩岸隔絕後金門這方面的人才多已凋零不復見,如今看到重現感到非常驚喜,也顯示兩岸兩門文化淵源深厚。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盧根陣所長表示,金門迎城隍是金門每年最重要的民俗慶典,已被中央政府列為臺灣宗教百景之一;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將安排專人配合浯島迎城隍繞境巡安活動,以及此次由廈門民俗學會、廈門城城隍廟所邀請帶來的海滄東嶼蜈蚣閣傳習中心,在金門現場製作的手紮紙黏作品,以記實影音記錄下來,為今年歷史首次由兩門手扛蜈蚣座共迎城隍遶境,留下珍貴的歷史影像記錄。

海滄區東嶼蜈蚣閣文化傳習中心主任李明、副主任李壯志表示,他們就是體認家鄉東嶼的蜈蚣閣文化發展數代,並已逾百年,值得子孫傳承,同時已被國家列為非遺項目,因此他們申請成立東嶼蜈蚣閣傳習中心獲准,就致力推動學習與傳承,已逐漸有成,此次也圓了他們將東嶼蜈蚣閣送到臺灣(金門)分享的美夢。

金門縣蜈蚣座協會總幹事李大年說明,金門於2001年迎城隍,以百節蜈蚣座締造世界金氏紀錄的經驗分享,是每年金門迎城隍繞境中人氣最旺、最受矚目的特色陣頭,必須集中許多人力和物力才能辦到,相當不容易。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表示,閩南文化中的宗教文化是重要組成元素,金門城與廈門城的建城時間,都始於明代洪武年間,可以說是兄弟之城,兩地古城城隍廟也是先後建廟,彼此淵源長遠;目前的浯島城隍廟是於清代自金門城分火移來後浦,所以稱為「遷治」,至今已339年;藉由兩岸閩南城隍文化的交流,未來可以朝「兩門迎城隍」方向合作推廣,或許明年金廈兩門可連結一條結合兩門特色、超過百節的蜈蚣閣座,更新金氏世界紀錄。

2013年,大陸海滄蜈蚣閣超過了由臺南學甲慈濟宮蜈蚣閣創造的全長108節、204.53米的世界紀錄,成功通過了廣州世界紀錄認證協會的當場認證,成為世界最長的蜈蚣閣。

據了解,大陸廈門流行的蜈蚣閣遊藝活動,集中在海滄區東嶼等村;蜈蚣閣裝扮的形式是以多節「閣棚」連成蜈蚣身,兩邊有2人扛抬,象徵蜈蚣之足;「閣棚」的數量有20至108節不等,上面裝置一高凳,棚週飾以各種彩綢花卉、飛禽走獸,每塊「閣棚」間以活榫相接,連成一串,又可靈活轉動,「閣棚」的首尾分別裝上蜈蚣(或龍)的頭和尾;表演時,蜈蚣陣由人力肩扛或裝輪推動,由少年兒童扮成《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各種戲曲人物在棚上表演。

海滄蜈蚣閣是大陸福建省廈門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和閩台兩地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一生行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藥引,後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形成了蜈蚣閣這種祭拜民俗。表達了勞動民眾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每年保生大帝的誕辰,海滄一些村莊都會組織「蜈蚣閣」藝陣到青礁慈濟宮「掛香」;其中,海滄街道東嶼村的蜈蚣閣尤其有名,表演者用多節「閣棚」連接成總長約150米的蜈蚣身,配以龍頭和龍尾,由小孩子扮作才子佳人坐在「閣棚」內,在閩南地方特色的音樂伴奏下,緩緩前進,猶如一條大蜈蚣蜿蜒爬行。

百度百科指出,海滄蜈蚣閣和閩台兩地的保生大帝文化習俗緊密相連;每隔幾年,在保生大帝的誕辰,海滄都會舉行「蜈蚣閣」藝陣到海滄青礁慈濟宮活動。..蜈蚣閣多由數十座以各種顏色的絲綢、布料木板、竹子、杌仔、花草、紙等材料製作而串聯起來的各種小彩閣組成,每塊「閣棚」之間以活榫相接,又可靈活轉動,又於卸接榫眼處橫穿一根木棍,長度超過「閣棚」寬,用作肩扛用;「閣棚」裝飾得五彩繽紛,彩綢花卉,飛禽走獸,才子佳人,非常富有閩南特色。..表演者用多節「閣棚」連接成蜈蚣身,配以龍頭和龍尾,由小朋友扮做才子佳人坐在「閣棚」內,一路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十分熱鬧。(照片由金門文化園區提供)

熱門關鍵字:

大陸新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