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第九屆畢業成果 「萬行同歸」開展

中央社/ 2019.05.10 15:19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第九屆畢業成果 「萬行同歸」開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90510 15:18:18)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第九屆「萬行同歸」畢業成果展,5月6日於雲五館一樓舉行開幕儀式,劉三錡副校長、林文瑛教務長、佛教學院萬金川院長、郭朝順主任、班級導師闞正宗副教授、畢業專題指導老師鄭維儀副教授、生活指導老師慧勤法師、覺冠法師與林欣儀助理教授等諸位貴賓,特地出席活動,支持104級畢業生的成果發表。

本屆畢業成果展的主題「萬行同歸─入如來處,行如來事。」象徵法門有八萬四千種,隨眾生的根基而運用,最終回歸於解脫味,如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因彼此各異的生長環境,相應的法門亦不相同;雖然修法千差萬別,終究回歸佛陀的本懷。在展覽的設計特別將宜蘭在地的稻草、竹子,結合書法呈現多元文化;而展翅高飛的紙鶴,代表著祝福即將畢業的同學鵬程萬里。

劉三錡副校長表示,本屆畢業學生外籍生所佔的比例較高,因此可以感受成果展的多元性。而外籍生在佛光大學除了研習佛法之外,同時也能增強華語學習的能力,作為未來弘法事業的工具之一。 「佛教學系的教育目標指在培養心智清明、進退有序的青年。」林文瑛教務長表示,大學的價值來自於提供心智成熟且發揮所學的平台,而佛教學系則實際體現大學的價值,提供學生許多發揮能力的機會。

佛教學系萬金川院長勉勵應屆畢業生同學,來到佛光大學有三件功課要做:「做人、做事、做學問。」做學問最簡單,閉門造車即可;但是做人、做事則需要勇於任事的精神,從待人接物中學會凡是自己一時疏忽便會妨礙他人。看似簡單的畢展卻蘊含著做人、做事的道理,然而畢業作品僅是學習的副產品,最終學習的成果是具體展現在個人的食衣住行、言行舉止,真正被生命受用的學習,這才是個人最主要的產品。

今年畢業展呈現豐富的異國文化,有來自台灣、越南、緬甸、大陸、香港的作品。其中,越南的慧源法師與妙香法師呈現的「法華紙卷童畫」,該作品展現《法華經》中「平等、布施、供養、方便」的法義。成住法師的《佛光菜根譚》越文翻譯,投注許多時間進行翻譯,並商請師長與同學協助修改及潤飾。另外論文組中,來自緬甸的祖齊法師深入研究「大其力觀音寺」。

看見畢業班多元的成果,畢業班導師闞正宗老師對同學的表現感到十分歡喜,也殷殷叮囑大家秉持「廣結善緣、與人為善」的精神,落實在待人處事上。佛教學系104級畢業學生展覽期間從5月6日起,上午9時至下午4時於雲五館一樓,展覽為期五天,歡迎各界踴躍前往參展,欣賞佛教學系學生四年來的學習成果。

訊息來源:佛光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53819.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