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有影】痠痛貼布貼5年無效 以為足底筋膜炎竟是「腳中風」險截肢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19.05.06 15:38

▲痠痛貼布貼5年無效,才知竟是腳中風。(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身體有任何異狀,就醫千萬別猶豫!75歲的劉伯伯,5年前開始,右腳行走感覺疼痛,但自認身體健康的他,直覺是足底筋膜炎「不是什麼大病」,僅買了痠痛貼布、換穿氣墊鞋,沒想到症狀一路惡化,到今年只能靠拐杖行走且只能走走停停,就醫才驚覺自己竟是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栓塞,險些截肢。

因為痛到睡不著,不得不才急診,劉伯伯回憶,被醫師告知要住院的當下,嚇了一大跳,因為自認為很少看病、身體健康的他,一直以為只是腳痛嘛、不是什麼大病,更何況足底筋膜炎也不會馬上好,而一直不當一回事。

劉伯伯說,儘管走路從此不自然,走不久、走不遠,痠痛也從多處冒出,但由於吃止痛藥、貼痠痛貼布之後,往往就不疼了,直到慢慢的出門才走5分鐘就無法前行,痠痛還從腰、背全身各處竄出,痛到無法入睡,就醫才知道原來問題這麼嚴重;事後他亦後悔,直說過去老坐著的靜態生活加上不愛喝水、一天喝不到100cc的習慣可能就是禍首。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指出,下肢動脈栓塞跟足底筋膜炎最大差別,在於下肢動脈栓塞易會造成四肢冰冷,皮膚變薄、脫毛,合併有足底的感覺異常;而足底筋膜炎則摸起來會有發熱、發燙等發炎狀況,光溫度就有不同。因此若足底筋膜炎治療1、2周後摸起來冰冷,建議到大醫院仔細檢查。

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栓塞是周邊動脈疾病,張嘉修說,常因為老化,血管動脈硬化或合併血栓形成,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像劉伯伯就醫已併發有心房顫動及降主動脈脆化剝離,血管剝離後在血管夾層形成血塊,掉落後引起血管阻塞,發生缺血,這才造成下肢疼痛及組織壞死,所幸及時處理,免除截肢風險。

醫師提醒,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危險群包括:40歲以上中老年人、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三高(高血壓、血脂、血糖)患者、長期抽菸者、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體重過重者。

張嘉修指出,危險群約有3分之1會有間接性跛行症狀,走路時走走停停、越走越短、痠及抽痛加劇,甚至出現下肢突然冰冷、發白;其中5到10%還有足部潰瘍、皮膚壞死症狀,甚至5%在5年內會面臨截肢,不可輕忽。

張嘉修指出,一旦有下肢動脈栓塞症狀,治療方式可利用藥物治療、傳統開刀手術及新式導管手術治療,開刀方式是血管繞道手術,以人工血管縫合在阻塞血管的兩端,使血流藉由人工血管流至末梢;導管手術則是將帶有震波晶片的微導管伸進動脈栓塞內,利用震波將栓塞物結構變得鬆散,加上血栓溶解劑治療,相對風險、住院時間較短。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