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抗組織胺跟類固醇到底有什麼差別?

Heho健康網/盧映慈 2019.04.24 07:00

小凱最近過敏很嚴重,醫師開了過敏藥給他吃。不過爸媽上網一查,過敏藥物通常是抗組織胺跟類固醇,讓他們又疑惑又擔心,這2種藥物到底有什麼差別、會不會吃了有很大的副作用?

抗組織胺是什麼?

藥名既然叫做「抗組織胺」,自然是要去抵抗「組織胺」的。而所謂的組織胺其實是身體裡的一種自然分泌物,在鼻咽喉的粘膜、表皮血管都有,當身體接觸到過敏原或是其他刺激物的時候,就會分泌出來,造成打噴嚏、咳嗽還有皮膚癢等過敏的症狀,所以抗組織胺就是要去阻斷組織胺的作用,減緩症狀。

不過組織胺的分泌範圍很廣,包含中樞神經、感覺神經都有,也是神經的傳導物質之一,而抗組織胺阻斷了組織胺的作用,所以第一代的抗組織胺會有一個明顯的副作用就是「嗜睡」跟「全身無力」,就是因為受到抗組織胺的影響。

但第二代跟第三代的抗組織胺將組織胺從親脂性,變成親水性,比較不容易影響到大腦,所以大大減少了嗜睡的副作用。但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在極少數的案例中,可能會影響心臟鉀離子代謝的通道,引發心律不整,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第二代、第三代藥物都能給兒童使用,還是要看清楚配方成分,並詢問醫師、藥師。

比如現在常用的萊欣膜衣錠,主要成分就是第三代抗組織胺levocetirizine dihydrochloride,雖然副作用很小,但不建議6歲以下兒童使用。另外,這會經由腎臟代謝,所以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不能隨便拿來吃。

類固醇是什麼?

而類固醇這種藥物,其實正確名稱為「副腎上腺皮質激素」,本身就是身體正常內分泌的一環,又稱為「壓力荷爾蒙」,負責調節身體的免疫系統,並把已經殺死病原菌的發炎反應降下來。但當身體的免疫反應失去調節,就需要靠外來的補充來幫助恢復,這也是過敏、發炎,甚至是發炎性神經病變時會使用類固醇的原因,而且可以說是立即見效。

不過使用類固醇大家最擔心的是副作用,包含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皮膚變薄、變胖、糖尿病、傷口癒合力變差等等;這些其實就是因為類固醇過多,讓人感覺到生存壓力,刺激大腦食慾增加、提高血糖,演變成囤積脂肪的種種問題。

但既然類固醇這種藥物本來就存在身體中,就表示短期使用對身體的影響不大,也有自然代謝的機制,所以建議皮膚炎或是其他發炎急性發作時,還是要按照醫師指示服用類固醇來抑制發炎反應,免得變得更糟糕。

另外,許多人也會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造成的症狀,但以氣喘來說,平常保養用的口服類固醇劑量很低,幾乎不會產生上述的副作用,反而是不按照醫囑服藥,導致氣喘急性發作時使用的搶救類固醇,劑量等於4年的口服類固醇,更容易有副作用。所以建議如果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可以跟醫師討論調整劑量,但千萬不要自己貿然停藥。

簡單來說,抗組織胺跟類固醇的差別,是抗組織胺主要應用在過敏反應上,降低神經對於過敏原出現的搔癢等感受,但因為沒辦法解決發炎的問題,所以還是會覺得鼻塞、紅腫,只是讓流鼻水、抓癢的症狀沒這麼嚴重;但類固醇是真的可以消炎的藥物,所以如果症狀嚴重到可能會產生併發症或感染,或是已經演變成慢性發炎,就會採用類固醇來治療,讓身體不要處在發炎狀態。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氣喘藥物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會有副作用嗎?
類固醇擦了皮膚會變薄,那醫師開的止癢藥膏到底要不要擦?
皮膚過敏、紅腫熱癢⋯應該這樣吃才會改善!

圖、文/盧映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