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孩子不會自己沒事⋯大腦想保護她,卻讓她極度恐懼和痛苦

Heho健康網/盧映慈 2019.04.07 12:00

孩子的創傷、虐待不是只有「身體」上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葉國偉說,急診的第一線醫師能協助的,只有把身體上的傷治療好,心理上的傷必須經過各種心理治療、創傷修復的課程,才能邁向恢復。但在找到這些創傷的源頭之前,孩子可能會做出很多怪異的行動,可能會招人反感,卻都只是保護創傷的一種方式。

美國兒童創傷醫學博士布魯斯.D.培理,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創傷壓力對兒童身心所造成的影響,他認為,雖然人類的大腦發育要到20幾歲才完成,但基本結構和體積、重量,在三歲以前就發育85%。在這個階段,若因疏忽、無知或惡意而使兒童受到傷害,又沒有正確的療癒,創傷壓力對大腦所產生的影響將左右身心和人格發展。

培理也把自己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評估經驗彙整成《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幫助兒科醫師從蛛絲馬跡中,去判斷一個孩子是否身心受創,而底下就是他接到的一個案例。

當面對一個親眼目睹母親被謀殺孩子

面談後,珊蒂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

一個三歲小孩,喉嚨被割傷,在媽媽四肢遭到反綁、血淋淋與冰冷的屍體旁啜泣,試著安慰媽媽,同時又期待媽媽能醒過來安慰她。當時,她一定非常無助、困惑與恐懼!

我和她目前的寄養家庭、新的社工及她的親戚談過。從他們提供的資訊中,我得知她有嚴重的睡眠問題,經常處於焦慮狀態,也愈來愈常受到驚嚇。她與我治療過的越戰軍人一樣,聽到一點聲響,就會心驚膽顫;她還會不時做白日夢,神遊時很難被叫醒。不清楚她病史的醫生,可能會診斷她患有「失神性」或「輕微」癲癇,因為她在發作的時候彷彿沒有意識,對外界也沒有反應。

有時候,珊蒂還會打人、突然發脾氣。這些行為沒有模式,因此她的寄養家庭找不出原因。他們說蒂娜還有其他「怪異」的行為:不願意使用銀製餐具。不出所料,她特別害怕刀子;但她也不喝牛奶,甚至不敢看裝牛奶的瓶子。門鈴響的時候,她會像隻受到驚嚇的貓咪,馬上跑去躲起來,有時寄養父母要花個十幾、二十分鐘才找得到她。偶爾,她會躲在床底下、沙發後面或廚房水槽下方的櫥櫃,身體抽動著大哭。

孩子真的恢復力強嗎?光從珊蒂的驚嚇反應來看,我就知道她的壓力反應系統出現過度反應。「失神」、刻意迴避問題、經常躲起來與特別害怕某些事物等症狀,都是她的大腦為了逃避創傷而形成的防衛反應。了解這些防衛的機制,才能幫助她與其他有類似問題的孩子。

你以為忘了,其實大腦只是自己創造了一個解釋

出生後的每一天、每分每秒,大腦都在處理感官不斷接收到的訊號,甚至最初在子宮內也是如此。影像、聲音、觸感、氣味與味道--所有原始的感官資料都將進入大腦的低層部位,而大腦再將這些感覺層層分類,比對之前儲存的模式,最終做出反應(如果必要的話)。

許多情況下,訊號的模式都是不斷重複、非常熟悉且安全的,這些模式符合的記憶模板也已經深植於大腦,因此基本上大腦不會注意它們。這種耐受力的形式稱為「習慣化」。我們會忽略尋常情況中熟悉的模式,因此不會記得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候,像是刷牙或穿衣服等日常瑣事。然而,當熟悉的模式在陌生的情境中出現,我們就會記得。例如,你去露營,早上刷牙時看到日出。那一刻的動人景象會使你記住這次的特別經驗。

情緒是情境的強烈標記。在這個例子中,日出帶來的愉悅是「刷牙」記憶模板裡不尋常的經驗,讓這次刷牙的記憶變得鮮明難忘。 同樣地,假如你刷牙時剛好發生地震,房子倒了,這個事件便可能永遠留在你心中,每當刷牙時就會感到不幸。

負面情緒通常會比正面感覺更令人難忘,因為回想具威脅性的事物及盡量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大多是生存的關鍵。舉個例子,有隻老鼠在遇到貓之後,若沒有記住貓的氣味,是不可能存活太久的。然而,這種聯想也可能成為創傷症狀的來源,以刷牙時房子倒塌的地震生還者而言,光是看到牙刷,恐懼的感覺便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就珊蒂的情況來說,牛奶曾經讓她聯想到媽媽的照顧與營養的食物,如今成為從她的喉嚨滲出來的液體,也是躺在地上不動的媽媽「不喝」的東西;銀製的餐具不再是用來吃食物的工具,而是會殺人、傷人的可怕凶器;而一切悲劇的起始點―門鈴,每次一響起,就像在宣示凶手的到來。

對珊蒂而言,這些稀鬆平常的事物,都變成喚起可怕記憶的線索,讓她處於持續的恐懼狀態中。這當然令她的寄養父母與老師困惑,他們不知道她經歷過什麼事情,因此常常找不出孩子怪異行為的起因。他們不懂,珊蒂上一刻還乖巧可人,怎麼下一刻就變得暴躁、不聽話。這樣的暴怒行為似乎與大人們想得到的事件或互動都沒有關係,但這種看似不可預期的衝動行為其實是合理的--她的大腦在試著根據之前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來保護她。

—本文摘自柿子文化出版《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大力搖晃寶寶變成植物人⋯醫師:這就是虐嬰!
一出生就是小毒蟲 被迫染毒的寶寶應該怎麼辦?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