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久坐久站,坐骨神經痛易上身?一定要開刀?專家推3招伸展操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9.04.03 14:30

提到坐骨神經痛,相信不少人常會認為,這是年長者才有的毛病。其實不然,日常生活經常久坐、久站的年輕人更是高危險族群!而網路有謠傳指出,「想要改善坐骨神經痛,一定要開刀才能改善。」真是這麼一回事嗎?讓我們聽聽看專業物理治療師怎麼說!

坐骨神經超長!腰臀腿痠痛不適,都可能是因為它

社團法人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暨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最粗的神經、分佈範圍相當廣。從人體腰椎一路往大腿、臀部、小腿等下肢延伸至腳踝。

所以只要坐骨神經經過的脊椎骨、椎間盤、椎間孔等,其中任一處的神經叢出問題,不慎遭到緊繃的肌肉,或是骨刺、軟骨擠壓,就會造成坐骨神經痛的發生。因此在臨床上,坐骨神經痛指的不是單一部位的疼痛問題,而是用來泛指,腰、臀、腿等人體下肢部位,出現廣泛性疼痛、灼熱感症狀的統稱。

正因為坐骨神經普遍分佈於人體下肢,所以如果民眾的生活型態多以久坐、久站為主,又有姿勢不良、缺乏適度活動與伸展的問題;坐骨神經遭受壓迫、擠壓,或沾黏的機會也會跟著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坐骨神經痛,不只是年長者才有的毛病,近年來青壯年患者比例大幅提升的原因。

由於坐骨神經分佈的位置廣泛,所以根據壓迫部位的不同,症狀也會有所差異。不管是單純的腰痠、背痛,還是大腿、臀部、小腿、腳踝等處疼痛,甚至是下肢全面性的痠麻、發脹、刺痛,都有可能發生。

由於坐骨神經分佈的位置廣泛,所以根據壓迫部位的不同,症狀也會有所差異。不管是單純的腰痠、背痛,還是大腿、臀部、小腿、腳踝等處疼痛,甚至是下肢全面性的痠麻、發脹、刺痛,都有可能發生。

此外,由於坐骨神經分佈的位置廣泛,故坐骨神經痛的病症類型,也會根據壓迫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不管是單純的腰痠、背痛,還是大腿、臀部、小腿、腳踝等處疼痛,甚至是下肢全面性的痠麻、發脹、刺痛,都有可能發生。

坐骨神經痛必開刀?專家:8~9成復健、伸展可緩解

既然坐骨神經痛成因迥異,那麼到底是不是每一個被確診有坐骨神經痛問題的患者,都一定要接受開刀治療,才能改善呢?簡文仁物理治療師指出,坐骨神經痛問題根據發病原因不同,處理方式可大可小。

事實上,根據臨床統計,除了少見的因脊椎滑脫等結構性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外,一般來說,高達80~90%的坐骨神經痛,只要透過適度的復健、伸展治療,矯正過去不當的錯誤姿勢,不需要開刀,也可以得到改善與緩解。

久坐久站坐骨神經痛纏身?學會3招伸展操,遠離下肢痠麻痛

該怎麼做?簡文仁物理治療師分享到,除了第一步民眾要有良好、正確的坐姿,盡量不要翹腳,使身體歪斜一邊。減少久坐、久站的時間,有機會就多走動外,不妨也可以在居家、辦公閒暇之餘,做些有助伸展腰、臀神經、肌肉的伸展操,也是不錯的自我保養方式。

前弓後箭動作,能伸展大腿後方,到臀部及腳跟的肌肉與筋膜,以及小腿後側肌群,有助舒緩腰痠背痛。

前弓後箭動作,能伸展大腿後方,到臀部及腳跟的肌肉與筋膜,以及小腿後側肌群,有助舒緩腰痠背痛。

★前弓後箭

作用︰伸展大腿後方,到臀部及腳跟的肌肉與筋膜,以及小腿後側肌群,有助舒緩腰痠背痛。

作法︰

1.立正站好,接著將雙腳平行向左右打開,身體和腳往右側旋轉,雙腳保持右腳前、左腳後的狀態。

2.把右腿腿彎膝成弓,左腿拉直成箭,上半身保持挺直,感覺到大腿內側和小腿後側有伸展、拉扯的痠脹感。

3.動作維持20~30秒,接著換左邊重複上述動作,反覆進行5次。

根據臨床統計,除了少見的因脊椎滑脫等結構性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外,一般來說,高達80~90%的坐骨神經痛,只要透過適度的復健、伸展治療,矯正過去不當的錯誤姿勢,不需要開刀,也可以得到改善與緩解。

根據臨床統計,除了少見的因脊椎滑脫等結構性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外,一般來說,高達80~90%的坐骨神經痛,只要透過適度的復健、伸展治療,矯正過去不當的錯誤姿勢,不需要開刀,也可以得到改善與緩解。

★左弓右箭

作用︰能伸展大腿內側肌肉群,拉開緊繃的肌肉。

作法︰

1.雙手叉腰,接著把雙腳平行往左右打開。

2.保持身體正向,將上身往左側偏移,左腿彎膝成弓,右腿拉直成箭,上半身不動保持挺直,動作停留20~30秒,讓大腿內側有痠痠的感覺。

3.接著身體回到中間,換右邊重複上述動作,反覆進行5次。

★坐姿弓箭步

作用︰伸展臀部、跨下、膝蓋到小腿和腳跟的肌肉和神經,能預防和減輕坐骨神經遭受壓迫的疼痛感。

作法︰

1.找一張沒有扶手、四腳固定的椅子,端坐椅面前1/3。

2.雙腳盡量外張,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

3.預備姿勢準備好後,先朝左邊側轉身,呈現左腿彎膝成弓、右腿拉直成箭的姿勢,維持5至10秒鐘後,換邊操作。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67/7493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