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名家講座 文學的流浪與反抗

慈善新聞網/TCnews慈善新聞網 2019.03.31 14:32

撰文/林惠瑩
攝影/黃裕倫、林惠瑩

    「我負責抵抗,謝旺霖負責流浪。」這是來自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須文蔚教授的開場白,3月28日慈大附中圖書館舉辦作家巡迴講座,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副刊共同邀請著有《轉山》、《走河》的流浪作家謝旺霖與須文蔚教授,向近一百位高中部的學生分享屬於兩人生命中與詩、與文學交迸的火花,以及流浪所帶來的悸動。李玲惠校長表示今天的講座是慈中博思講堂首場作家進駐,藉由此次機會,同學們能與作家面對面,而十六、七歲的學生最適合讀詩與寫詩,希望透過這兩位充滿生命故事的講者,讓學生學會運用更精準的語彙傳達自己所思所想。

    謝旺霖先生從《轉山》這本書的旅程說起,談起騎到四千多公尺的拉薩,因躲避狼群追趕,差點跌落懸崖的驚險,與藏獒拚搏的機智,到自行車破損必須半路攔車求援,每一段生命經歷都讓現場的學生驚呼不已,覺得他怎麼有勇氣一個人踽踽獨行,謝旺霖先生說:「這是我想選擇的路,總是捫心自問:有沒有盡到全力?」

    再來,分享新作《走河》的另一段故事,從印度恆河下游走向上游的冰山口,在河的兩岸,短短兩公里路,卻無不揭示養生送死的人生百態,人們用恆河的水澆灌著自己的生命,開出一朵朵最燦艷的花,在這裡,生與死沒有距離。無論是路上襤褸的乞丐、裸身肅坐的苦行僧、臉上結滿瘡痂的小女孩,每一個再細微的風景,都沒逃過作家易感的心靈。當然旅途中,也會感到孤獨,這是自小而來的,他沒選擇迴避,反而正面迎擊,告訴學生:挫折是要鍛鍊自己,讓心志更堅強。這趟路一千六百公里,它教會我,背太多行囊在身上是走不遠的,必須要試著丟棄一些東西,是自己的身體能負荷的,其實你會發現除了更認識自己,原來我們需要的並不多。

    謝旺霖先生以述說流浪為起點,須文蔚老師則以「反抗」來接續詩的本質,如何將看到的不公義轉化為寓言式的詩作,當中的意象是詩人指涉的標的,他從自身閱讀楊牧、鄭愁予的詩作中,看到如何用輕柔的語調去控訴嚴肅的議題與社會事件,這股沉靜卻又巨大的反抗,啟發他對社會的關懷與行動。

    須文蔚老師提到在寫作上可以給同學幾點建議,首先,要大量閱讀,無論是古典文學或翻譯文學,都足以積累豐厚的養分。其次,準備閱讀筆記,寫下覺得優美的語句,進而試著奪胎換骨。最後,他提到年輕人寫作雖然尚欠技巧,卻富有最飽滿的情感,因此要大膽嘗試去創作,為自己留下足跡。謝旺霖先生則建議不只是閱讀書本,更要閱讀世界,如果同學要成為作家,就不能和讀者站在同一個位置,要隨時移動視角,甚至要搬動腳下那一個石塊,看到別人所沒看見的真相。

    慈中國文科許淑玲老師分享,今晚的博思學堂讓人悸動,謝旺霖老師以舒緩的語調,敘述幾段成長記憶和轉山走河現場,充滿魅力。生命的孤獨起源,或許正是文學啟蒙的開始;流浪的冒險不難,難的是每天生活的扣問;透過成長我們可以解開心結,與過往和解釋然。老師建議同學創作時,先做客觀的敘述者,寫自己熟悉的題材,再找出屬於自己的聲音,顯然老師便是最佳的實踐者。高二知足吳念恩同學認為謝旺霖先生有著精彩的流浪生活,並能堅毅地邁向目標,最後將旅途換成文字,帶給我們絢麗的人生風景。高二善解江妍誼同學覺得這場演講灌輸自己新的思維,轉移視角,了解到「反抗」其實就是與內在的自我反思性批判。

    這場名家講座充滿對生命的深刻思索,兩位講者以自身的創作歷程為例,揭櫫流浪與反抗是文學的本質,帶領學生進一步了解生命的意義。圖書館思寰主任期盼同學在面對生命的抉擇時,亦能以堅持、專注的態度去完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