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叫好或叫座?

獨家報導/ 2019.03.09 18:21

獨家報導文:社長 張淯

體人的兩難,何嘗不是「叫好」或「叫座」?「我錯了!」「紙媒有救了!」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原本看衰媒體的未來,但,訂閱制的崛起,逆轉了《紐約時報》的命運,也讓黎智英決心把《蘋果日報》推向訂閱制。

其實,從數百年前的訂報開始,人類就已經每天訂牛奶、每月訂雜誌。但,這個老商業模式,為何突然成為企業的救命丹呢?

強大的後座力

這是未來10年,即將成為主流,卻被嚴重低估影響力的新商業模式。2018年8月2日,蘋果成了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1兆美元企業;同年9月4日,亞馬遜跟進成了第二家破兆美元企業。關鍵,是它們的訂閱制表現超過預期。

從網飛(Netflix)到BMW都在發展訂閱制。大家從訂影片到汽車、隱形眼鏡,連巴菲特也在投資訂閱內褲生意。微軟的遊戲業務XBox今年營收能超過任天堂,也是因為開始嘗試此商業模式。
萬物皆訂閱的時代正來臨。這是巨大的商業變革,若你的對手已開始發展,你絕不能低估它的後坐力。華頓商學院行銷學教授費德(Peter Fader)預期,未來幾年內,「訂閱商務將成為人類生活主流的一部分。」

國際保險金融集團ING的研究發現,當家電、汽車等耐久財改採訂閱模式,會降低消費者入門門檻,年輕一代也希望,一旦用不上這些設備時,機器能被妥善維護再利用,符合環保永續精神。

以賓士在美國推行的訂閱方案為例,最低月費1095美元(約合新台幣3萬4000元),客戶可以租用C-Class車款,月費雖是傳統租車的3倍,但比起租車不含保險、道路救援、維修,同一輛車得開2年以上,「訂閱」車不只包含所有服務,還允許當月不限次數隨時換車。

救亡圖存的靈藥

然而,主流媒體小報化,是本世紀初就已顯現的徵兆。從上個世紀末英國《衛報》抽出副刊發行小開本,到《獨立報》讓大報和小報同步在市場發行,還有美國的《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除了增加小報吸引年輕族群,也藉此作為新興市場的試金石。

可見,開本輕薄化與內容輕鬆化,是主流媒體救亡圖存的靈藥。畢竟,光從英國《太陽報》這份「小報中的大報」的發行量,幾乎等於英國前五大全國性報紙的總和,再有理想的媒體,也敵不過現實。

然而,對於紙本媒體的未來,卻也有人抱著不一樣的看法。從巴菲特積極收購全美地區性報紙,到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以兩億五千萬美元買下《華盛頓郵報》,還有華碩創辦人之一謝偉琦和香港任德章以四億七千五百萬美元買下擁有九十七年的《富比士》,為許多幾乎聽到喪鐘敲響的紙媒,燃起一線希望。

為何這些人卻反其道而行,紛紛收購紙本媒體?如果細看美國報業的數字,會發現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所統計的整體營收數字顯示,雖然呈現下滑,但,就發行量來說,卻逆勢成長。

進一步深究時,會發現營收下滑,主要是平面廣告所減少的填補不了數位廣告的成長率所貢獻的。

在台灣,因為幾大報系萎縮嚴重,數位媒體還看不見春燕的情況下,對於報業的未來,多半也抱持悲觀。影響所及,也讓我們習慣用放大鏡,甚至是被扭曲的哈哈鏡,去解讀紙媒的未來。

但,上述那些人,顯然不這麼想。因為《華盛頓郵報》官網的點閱率,創下華郵報史上最高紀錄的事件,卻讓原本唱衰的貝佐斯,當時以低價買下數位內容還大有可為的《華郵》,實在太有眼光。

身為媒體經營者,筆者始終認為,如何從這些人的實驗,為紙媒過渡到數位媒體的路徑,吸取屬於自己的養分,爭取華文世界的發聲位置,才是我們該做的。

何謂獨家?

2018年,對《獨家報導》來說,是個充滿戲劇張力的一年,也切實體驗著危機等於轉機的箇中甘苦。在經常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惶恐中,唯一欣慰的是,發現以往被評為傻或愚蠢的堅持,終於得以遇到一個強力奧援,不僅讓筆者再次看到不同的一絲曙光,咸信也是《獨家報導》之幸!

但,也因為有了這樣的強而有力的奧援,讓筆者更相信,唯有專注在今日挖掘出獨家,才可能成為明日的主流。

就如同三十三年前,《獨家報導》以「捍衛新聞自由」為起點,保障人民知的權利,在媒體百花齊放、淪為公眾人物塗脂抹粉的工具時,堅持揭弊,與讀者站在一起。前人的每一步,都是將「非主流」,化為「主流」的勇敢嘗試。

而十年前,筆者有幸接下《獨家報導》經營權,即便前有熄燈後,緊接著湧上的暗黑力量,後有從同業乃至數位世界的無數追兵,但,因為心裡始終謹記,以筆者僅有十多年的新聞資歷,竟能僭越於眾多前輩之前,有幸接下一個老媒體的重責大任,所以始終不敢懈怠。

因為,即便每個人都不能自外於全球化的推土機,無法倖免被捲入這場數位洪流,筆者深信,「帶來混亂的是無知,而非知識。 」只要勇於擁抱這些改變,甚至主動參與這些改變,就一定能找到下一波浪潮的浪頭,趁勢而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