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所有財神中,最為民間熟悉、而且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就是隨處可見的「土地公」,也稱「福德正神」、「福德財神」,客家人稱「伯公。」土地公的信仰遍布於漢文化圈,甚至在琉球也有土地公,當地稱為土帝君(トゥティークー)。
從國家祭祀的土神,到保鄉護土的土地公
土地公的信仰,最早來自於自然崇拜時代的土神祭祀,在商朝時就有這樣的記述。最早的土地公稱為「社神」,「社」的部首為「示」,字部為「土」,「示」的含義是祭壇或祭祀,而「社」這個字代表的就是對土地的祭拜,或理解為祭祀土神、地神。
到周朝時期,「社神」的地位更加崇高,土神「社」與穀神「稷」被一起崇拜,稱為「社稷」,跟天神一樣,是最重要的國神。在後世,社稷甚至逐漸衍生成為國土江山的觀念。
由於周朝實行封建制度,在分封諸王時,也要分給諸王一塊宗室社壇(土神神壇)的泥土,由諸王帶回封地供奉,或為新國家的保護神;而諸王又將新的社土分給諸侯,到自己的管理區域奉祀。於是從都城到鄉村,都有社神的存在。後來在農業社會裡,又融合了稷神的信仰,社神能保庇一地居民的安寧與豐收。
而這時的社神,也從國家祭祀的土神,慢慢演變成為民間敬拜的土地公。一直到今天,土地公依然存在於各地,保鄉護土。
從一國官祀的國神,慢慢成為護佑一地的土地神,土地公的信仰深入民間,在大陸、台灣、東南亞的華人圈,敬奉土地公非常普遍。有人認為,土地公在神界裡面屬於地方行政官員,大概如同區長、村長、里長的存在,而土地公的上司則是城隍爺;也有人認為,受過敕封的土地公位階較高,可以執行城隍爺的工作,能執掌一方,所以有被敕封的土地公,地位等同於城隍爺。
土神祭拜有建廟者,有僅為土墩者
在甲骨文中,「土」這個字,是在「一」上面畫有一個凸起,象徵地面上凸起的小土墩,象徵大地。
最早的土神祭祀,就是在大樹下填一個土墩,設立石碑來祭拜。這樣的傳統土地公廟,仍然流傳於台灣六堆客家聚落中,例如「美濃開基伯公」及東門樓「庄頭伯公」,並不建立廟宇來祭拜土地公。
而台灣其他地區,則多建廟祭祀土地公,廟宇可以金碧輝煌,也可以是鄉間小廟,只用兩塊石板作牆,上面再放一塊石板作頂,裡面供奉石碑或土地公神像。像是北部著名的「中和烘爐地南山福德宮」,就是從這樣的一個小廟開始,慢慢發展成現在氣勢恢弘的廟宇。
而在柬埔寨,幾乎每一個華人家庭都敬奉土地公,稱為地主神,有供奉土地公與土地婆,有敬奉土地公與一位類似日本七福神中大黑天的神明,以及當地高棉佛教中的神祇。
有些土地公廟只敬奉土地公,有些土地公廟則同時敬祀土地公與土地婆。台灣民間的土地公信仰相當盛行,在農業時代,人們相信,土地公除了保祐一家的平安,也保祐一地的五穀豐收。農民的財富來自於土地,這時土地公已經隱隱有「財神」的定位;而後台灣工商業興起,能保祐工廠平安的土地公,能保祐生意人出外生意興隆的土地公,逐漸成為台灣地區重要的財神之一。尤其在台南地區,很多當地人相信,土地公就是獨一無二的財神爺。
最具親和力、祭拜最頻繁的財神
土地公的造形多樣,有頭戴華麗聖冠或員外帽,身披神衣的傳統台灣神像造形,也有一手拿著拐杖、一手撫鬚,帶著可親笑容的樣貌;隨著近年來財神土地公的形象逐漸流行,手持如意、元寶、或銀錠金磚,福態富貴的模樣,也相當受到歡迎。而相對於其他神明,由於土地公親近民間,土地公神像的材質也更加多元,除了傳統石雕、木雕之外,泥塑、銅鑄、陶瓷亦所在多有。
土地公是台灣祭祀最頻繁的神明。一般家中在農曆每月初一、十五祭拜,商家則是在每月初二、十六祭拜;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聖誕,以及八月十五土地公得道日、八月十六土地公作牙日,則是到附近的土地公廟祭祀;而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每年最後一次作牙日,則稱「尾牙。」
在以前的習俗中,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來的辛勞及護持,尾牙日的祭拜要比平日更隆重,祭品也更豐盛。演進到近代,老闆除了感謝土地公外,也在這天或年尾吉日,準備筵席感謝員工,並祈求土地公保祐,來年事事順利、大發利市。
在台灣民間信仰的眾多神祇中,土地公的神格或地位也許不高,但卻是最具親和力、最接近人間的神明。土地公廟無所不在,在田間、在海邊、在山區、在鄉村、在都市,都能看到土地公廟的存在!
有人說,要發財,不必捨近求遠,要從自己身邊的神明拜起,這位神明就是土地公。而我們更相信,土地公是樂於助人的長者,會給我們好的機緣。如果土地公庇護讓我們得到財富,我們更應該惜福賜福,多做公益,回饋社會,這樣土地公給我們的福報,才會源源不絕!
本文出自布克文化《日日見財!全台33家超人氣必拜財神廟開運指南》一書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8/7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