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琪 徐偉文 綜合】
丹麥長久以來有很好的「公民共識會議傳統」,讓於大眾有利的公共政策得到最大支持與落實,在台灣推動有機農業的需求,原則上國人期許的方向也是一致的,不過台灣有機農業之路走了30年,發展緩慢,有機農民辛苦栽種也頻喊苦無通路,連帶限縮產業的規模,那麼還有哪些是台灣可以借鏡丹麥的,在有機發展上努力前進的我們,希望可以改變什麼。
最早一班的北海小火車,在霧濛濛的天色中駛過,這裡是丹麥國境的最西邊,這片北海,秋冬之際總是陰沉沉,船隻在海上乘風破浪,正是維京民族過去征戰海洋的印記。
台灣和丹麥同屬集約式農業國家,過去以農立國,晚近30年開始省思慣行農法的傷害性,轉型有機栽作且加以推廣,丹麥在今年,提出雄心勃勃的有機加倍計畫,預計投入11億克朗,約55億新台幣,對有機轉作、市場推廣以及前瞻性研究進行補貼,其中4億克朗將用在鼓勵公共機構使用有機食材,目標是占比60%,每天80萬公噸,將丹麥有機成果全面翻倍,台灣也在今年正式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過去只有強調管理面的「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辦法」,現在第一部真正定位有機,全面輔導有機產業的專法,將在今年預告後明年施行,地小人稠的台灣,未來將積極開發有機專區,正面拓展行銷通路,計畫加強學校、國軍等大宗團膳使用有機農產。
丹麥農業及糧食委員會專家 Ejvind Pedersen:「政府也在協助學校、醫院等單位,推動提高選用有機食材比例上有所補助,協助單位在食用有機食材上不會有太大執行困難,就另一方面來說,政府鼓勵學校機關、醫院等等,將食材選用從原來的傳統農作物,變成採用有機食材,也同時的幫助到使用農夫所種植的有機農作物。」
從國家綠色轉型的戰略來說,丹麥就是透過部會結合來推動,環境部管理土地轉型,國防部吃有機,教育部納入課程,在台灣,地方與社區則加強合作,讓孩子從小認識有機與培養對有機的鑑賞力。
碧海藍天,花蓮台11線上美麗的海梯田,這天很熱鬧,蟬聲唧唧彷彿還在夏天,食農教育,這幾年在台灣校園受到重視,強調的是讓學童親手做,不管共耕或共食,大家一起進入農地,真正去感受和記住食物。
花蓮新社國小學生:「老師是叫我們要去採稻米,採2根到3根,之後老師會再來跟我們解釋,我們老師現在也會教我們打(碾)米,剛剛就跟我們解釋說,稻米成熟跟還沒有成熟的時候,跟有被蟲吃跟沒被蟲吃的樣子,還沒熟的稻米可以吃,而且它有那個漿很甜,就是有像乳白色那種漿,很甜、很好吃。」
親身體驗過,講的內容就不一樣,有機的種子透過教育種下去。
如今,全球有機食品的銷售每年平均增長10%,北美洲、歐洲貢獻固然飽占90%,但亞洲、拉丁美洲的有機曲線也正在興起,就土地來說,近15年來,全球有機農地已增長4倍達到4400萬公頃,差不多是1220個台灣面積那麼大,而台灣,我們的農藥每公頃用量是世界第一,平均1公頃用13公斤農藥,是全球平均量0.5公斤的26倍,我們想要農藥用量減半,想要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永續,有機不會只是流行,它將隨著需求增多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