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位於台北市的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等兩間寺廟,至今已在台北矗立近300年。龍山寺、保安宮2間寺廟不僅是台北的民間宗教信仰中心之一,同時也見證了300年來的大台北區開拓史,近年更是國內外觀光台北的必遊景點之一。行政院文化部今(12)日公告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已從台北市市定古蹟升格成國定古蹟。而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升格成國定古蹟後,亦分別是第99處與第100處國定古蹟。
文化部表示,艋舺龍山寺及大龍峒保安宮跟大台北地區的開發關係密切,無論是「有形」的建築特色、區位發展史,或是「無形」的信仰文化、民俗活動推廣,都獲「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會」文資委員肯定,通過審議分別指定為第99處及第100處國定古蹟。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這兩處古蹟見證大台北地區近300年的開發史,其建材、建築工藝、建築配置,以及百年來累積發展的寺廟文化、民俗活動,堪稱臺灣寺廟文化資產的典範。
鄭麗君部長指出,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指定為國定古蹟後,除了最高可補助95%的修復經費外,未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也會盡力協助這兩處進行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管理維護,並結合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的防災預警、科學保存修復技術,適時提供必要協助。
文化部表示,艋舺龍山寺創建於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早期是福建泉州三邑移民的信仰中心,一路見證移民拓墾、中法戰爭、日治等不同重要歷史時期大台北地區的發展。龍山寺280年來歷經多次整建,其建築營建技術及建材揉合清朝工藝、日治時期銅鑄龍柱、西洋古典式樣柱頭等多元樣式,在台灣傳統建築史中,有極高的代表性與藝術價值。此外,艋舺龍山寺的觀音信仰、神明會、祭祀儀典及珍貴文物,也是台灣寺廟中保存「民間佛教」最完整的代表之一。
近年來,艋舺龍山寺寺方極力發揚觀音信仰、投入社會公益、推廣教育文化及國際交流,觀光客絡繹不絕,已成為國際友人認識台灣的重要標的。
大龍峒保安宮重建於清朝嘉慶九年(1804年),已有214年歷史,現仍留存諸多重建時的石柱、石雕、石獅等原物。(圖/Wikipedia)
至於大龍峒保安宮重建於清朝嘉慶九年(1804年),已有214年歷史,現仍留存諸多重建時的石柱、石雕、石獅等原物。文化部指出保安宮在日治大正時期整修留存的「對場競技」木作,更見證匠師「拚場」競技的歷史,還有光復後繪製的壁畫,至今也仍保存完整,這些不同時期的作品深具藝術價值。此外,大龍峒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長期以來對保存保生大帝信仰、藥籤文化、保生文化祭等節慶活動有卓著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