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1103 18:08:07)美中貿易戰爭持續開打,眼看兩大貿易夥伴間的對抗,臺灣該怎麼因應?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11/3邀集產官學各方代表共同舉行「美中貿易爭端政治經濟論壇」,分別從產業和政治與政策面向凝聚各方意見展開跨界對話。學界分析當今美國政治版圖,認為美中貿易戰還將持續,但產業界則樂觀認為,只要企業能創造高價值,就能無畏威脅。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從川普當選開始談起,認為無論即將來臨的期中選舉結果如何,現行政策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相對於貿易關稅,美國更在意技術遭中國超越,因而更著重智慧財產保護、避免不公平競爭。美國不會放棄中國大陸市場,只是希望市場更好。
分析當今中國對美出口產業背景,臺灣企業比例高於中國本土企業,不過面對這波貿易戰,學界和產業界一致認為臺灣企業應將危機視為轉機,藉以推動企業轉型與升級。豪門國際開發董事長簡廷在從珠海臺商角度出發,鼓勵企業勇於把握機會創造產品的獨特性和價值性,就能無畏關稅威脅,持續維持產品的附加價值。在他看來,目前討論是否離開中國大陸並不切實際,反而應該擴大布局,只要改變思維就有機會。
臺北大學公行系教授羅至美呼應簡廷在的看法,同意美中貿易戰正是臺灣產業轉型的契機。她遺憾臺灣沒有把握1997和2009兩波區域和全球金融危機,反而鄰近的韓國和中國因為都在國家的介入下,成功促進產業受益。「美中貿易戰衝擊過去兩岸廿年產業分工體系,但也給我們一個從來沒有的機會。」盼望政府不要錯失這次機會,能藉外匯壓力協助產業升級。
前駐美大使沈呂巡認為,美中貿易戰在川習熱線之後開始出現化解跡象,但還會拖延一段時間。臺灣在美中爭端中間,除了臺灣企業自身的因應之外,提醒政府必須重視兩岸穩定,以獲得國際認同,進而據以推動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來提升產業競爭力。他強調,儘管中國大陸是臺灣潛在的威脅,但也是最大的機會,應該把握優勢拓展對外貿易關係,避免落入北韓處境。
長期觀察兩岸與國際金融局勢,外商銀行董事總經理柯仕偉感嘆,臺灣往往過度從政治來看問題,然而面對美中貿易戰,建議能以更輕鬆的態度自然看待。他不主張政府干預過多,但呼籲臺灣政府與產業看著美國、中國兩隻大象互踢時,應該順水推舟讓自己能往前走。以高科技產業來說,臺灣對智慧財產的尊重正是價值,應該更珍惜並維護,以免傷害美國企業對臺灣的信心。
臺北大學研發處智庫中心主任王震宇也同意,從美國文化來看,現今美中貿易戰其實只是不斷循環的結果,關稅手段應屬心理戰而非法律戰,對於各產業的影響各不相同,卻是臺灣很好的黃金喘息期,應該趁機促進產業調升、盤點法律、並和民眾溝通調整貿易政策形成共識以自我提升,避免未來局勢變動時卻沒有做好準備。
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則提醒,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經濟固然重要,但只是結構下層,背後政治、法律等面向都不能忽略。美中貿易爭端影響全球,實際上在美國和中國內部也有不同聲音,各經濟路線中也還沒有標準答案,值得學界持續從各角度研究。
訊息來源:國立臺北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4393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