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肝如貽感恩有您 花蓮慈院肝臟移植十五周年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0927 16:29:18)當醫療出現極限時,器官移植是許多病患唯一的選擇。花蓮慈濟醫院1995 年成立器官移植小組,自2003 年第一例肝臟移植至今已15年,9月27日上午九點,花蓮慈院邀請肝臟移植病友與醫療團隊,分享十五年來「欣肝如貽」的過程,兼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的花蓮慈院外科醫學發展中心副主任李明哲表示,要完成每例器官移植手術,必須感恩包含醫療、護理、醫技、行政與志工團隊的用心,還有捐贈者、受贈者以及雙方家屬的信任。
花蓮慈院是東部唯一可以進行器官移植的醫院,目前可執行的移植手術分別是心臟、肝臟、腎臟、眼角膜、骨骼、皮膚及骨髓移植。其中肝臟移植已經歷經十五年,這次特別邀請三位受贈者來到現場,分別是接受肝臟器官捐贈後滿十五年的張文毅、李文玉,以及接受活肝移植滿八年的馬秀儀。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表示,「人本醫療尊重生命」是慈濟醫療的核心理念,為了要守護當時因為醫療資源不足,必須翻山越嶺到外地求醫的花東地區民眾,32年前成立了花蓮慈濟醫院,如今看到花蓮慈院可以提供先進的、國際級的醫療服務,讓東部地區的民眾不用到外地求醫。真的很感恩慈濟創辦人 證嚴法師的慈悲遠見,所有同仁的用心,更感謝民眾的信任。
花蓮慈院於1998年11月經衛生署核准屍體肝臟移植資格,於2003年2月成功完成第一例屍體肝臟移植,2005年11月核准通過活體肝臟移植資格,2007年7月成功完成第一例活體肝臟移植,截至2018年8月止已完成 41例屍肝移植與17例活肝移植。花蓮慈院外科醫學發展中心主任賴鴻緒表示,早期民眾對於器官移植與捐贈有很多不理解,但在團隊與志工的努力下,現在許多民眾已經可以接受器官移植與捐贈,甚至願意在健保卡上註記器官捐贈的意願。賴鴻緒教授也特別感謝東部民眾的肯定,東部地區捐贈率在全臺灣排名第一。
◎翻山越嶺尋求一線生機 器官移植找回彩色人生
「以前花蓮人是翻山過嶺到外地求醫,但我是翻山過嶺來花蓮。」來自南投的受贈者張文淵表示,自己與李明哲主任的緣分可不只是十五年,年輕時生過很多疾病的關係,腹部開過很多次刀,北中南部的醫院都看過,沒想到最後是在東部的花蓮慈院找到生命的轉機。長期B型肝炎病毒感染,後來導致嚴重肝硬化與腹水,器官移植是張文淵當時最後的選擇。
「我永遠記得為了我的手術,李明哲主任40幾個小時都沒有睡覺。」回憶十五年前的手術,從前一天的門診、術前準備、到外地取肝臟、當天的手術…。拉起衣服讓大家看手術傷口的張文淵說,因為自己開過很多次當,腹部沾黏很嚴重,從手術前的準備到移植手術結束,李明哲主任整整兩天沒有休息,還有所有的醫護團隊與志工都在旁邊陪伴,所以,真的很感恩大家的守護,才有現在健康的他。除了感謝團隊,協調護理師周桂君說,其實從手術後至今十幾年,張文淵每年都會寄母親節卡片,請中心同仁轉接給捐贈者的母親,感謝捐贈者與捐贈者母親的無私付出。
2003年7月,四十二歲的李文玉在花蓮慈院接受肝臟移植,轉眼間15年過去。當時因為長期罹患B型、C型肝炎,直到在家裡突然吐血才緊急送醫,但檢查過後發現已經造成嚴重的肝硬化,在三年多等待換肝的期間,多次進出鬼門關。李文玉表示,他病倒之後,原是家庭主婦的妻子開始在外奔波賺錢,仍是不敷家用,直到捐贈者救了他們全家。
李文玉說,等待器官是一件非常艱難的歷程,因為家境很普通,更能感受到花蓮有慈濟醫院真好,讓他們求醫不用花大錢跑到北部,倘若換肝臟必需遠征臺北,他不也可能去臺北排隊,更沒想到的是他真有等到肝臟的這天,獲得重生後,他便發願要好好發揮良能。所以,李文玉幾乎每年參加器官捐贈感恩會,感恩捐贈者與家屬。雖然因為受贈肝臟,長期服用抗排斥藥,他身上的器官可能無法捐贈給他人,但李文玉說,未來一定會將大體捐出,供作醫學研究之用。
「感謝花蓮慈院讓我的人生從黑白變回彩色。」接受活肝移植手術滿八年的馬秀儀表示,因為自己住在花蓮,所以更能體會到有花蓮慈院真好的感覺。除了家人的付出,真的很感謝 證嚴法師創辦花蓮慈院,醫師、護理人員的治療,還有治療期間志工的陪伴。
欣肝如貽感恩有您。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堅持一件事情十五年很不容易,要延續即將消逝的生命十五年更難得。要完成器官移植與捐贈,除了捐贈者與家屬的支持、受贈者與家屬的信任,還要感恩花蓮慈院包含醫療科的投入,還有包含協調護理師、社工師、麻醉部、手術室、外科加護病房、護理部、檢驗醫學部、HLA基因型檢驗、志工等不同團隊的協力付出,用心用愛去尊重生命、守護生命。
﹝註.花蓮慈院屍肝移植病患存活率第一年84.1%、第五年77.2%與第十年58.2%;活肝病患存活率第一年70.3%、第五年51.6%與第十年51.6%。﹞
訊息來源: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415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