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癌症病房的故事:持續每日早晨幫妳梳洗的日常,是我最後的心願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幸福文化 2018.08.14 15:30

「我只要一想到女兒才十二歲,不知道可以幫她梳頭髮到什麼時候,心裡就會抽痛、非常難過。」這是身為一位母親最大的心願—親眼看著兒女健康長大。然而,癌症第四期讓她不得不做出最壞的打算。

病房訪視諮商也是提升腫瘤病人心理照護的一種方式,尤其對於住院化學治療的病人來說,了解化療副作用對心理的影響相當重要。

「心理師,妳來了阿。」文玲輕輕微身坐起,談話的五十分鐘裡,她因化學治療反應邊拿著塑膠袋邊乾嘔邊跟我會談,「妳若想要休息沒有關係,不需要硬跟我會談的」,看到這樣的景象,相當心疼。不過,她還是堅持起身會談。

一位沒有遺傳疾病、飲食也算正常的女性被診斷大腸癌第四期,從一開始診斷時,她知道有心理師的服務,就主動預約心理會談,文玲說她難以接受才四十五歲就罹癌,痛苦哽咽著說她對生命還有許多不甘心、也開始回想幾百次到底過去飲食習慣出了什麼問題會導致大腸癌。

三個月後,文玲認識其它病友,明白這樣繼續想下去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想要跟我會談,期待我可以幫助她調適這段日子。會談雖然需要目標,但她也需要宣洩積壓的情緒。

「心理師,妳知道嗎,我真的很想放棄,我真的做不下去治療了,一直打化療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我打到好累喔。」啜泣聲中她繼續說,「前幾天我帶女兒去看《我的少女時代》,我們看得好開心喔,我女兒笑成那個樣子有夠誇張的,我也跟著開心起來,可是想到我的女兒才十二歲,我不知道可以幫她梳頭髮到什麼時候,一想到這心裡就會抽痛、非常難過。」一段話裡又是哭又是笑的,但我想這就是身為一位母親最大的心願—親眼看著兒女健康長大,然而,癌症第四期讓她不得不做出最壞的打算。

我傾聽,讓她流動一些情緒,這也是人的心理需求,在無助時需要一個對象能放心地盡情述說。文玲說過她不能在家人面前哭泣,因為家人一直叫她不要哭給孩子看,但我理解她所承受的苦,是生命受到威脅時的未知恐懼,看著親愛的人當然知道該珍惜當下,同時也明白生命就是如此,抗拒也沒有用,那種情緒是很複雜的,而人的情緒往往需要被理解或被聽見後才能進一步探索更多,自我調適的力量才會慢慢釋出。

我跟她說,妳繼續說女兒的部分,我會聽,不用擔心花我的時間。

「我一被診斷就第四期,說真的活到什麼時候我自己都不知道,只知道醫師來叫我打化療我就乖乖配合,妳也知道我是很配合的病人吧,很愛看癌指數上升還是下降……現在我每天都很努力把握早起陪女兒梳洗準備上學的時刻,她喜歡我幫她梳頭髮,我就幫她梳,她很乖知道我生病,盡量不讓我擔心,功課也都會自己寫完,但我真的是放心不下她。」

接著她又說,「妳知道嗎,我真的覺得我算是很年輕,為什麼是我?看別人四十多歲的身體都很健康,到現在治療一年了,也還是很難相信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想到以後不能幫女兒梳頭,甚至我可能活不到她出嫁的時候,無法參與她的未來,我就很自責,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我告訴她,「其實妳也很清楚妳很盡力做個好母親,但儘管如此腦子還是一直想到死亡可能即將到來,這讓妳很不能接受。」

「是阿,真的很難以接受可能要死亡這件事情。我已經很努力把握跟家人的相處時光,不過我還是放心不下,可能是因為我覺得我先生比較不會照顧吧。他個性木訥,比較不會回應女兒的需求,所以我覺得女兒若沒有媽媽照顧,未來可能會很糟糕。」

「我可理解妳覺得不能參與女兒的未來會感到遺憾,尤其聽到妳說不能幫她梳頭髮就令我鼻酸。但,我多次聽到妳似乎也擔心先生沒有能力照顧好女兒?這點妳一直沒有告訴家人嗎?」文玲想了想說,「謝謝妳讓我知道也要跟先生討論這部分,其實我自己也要調整跟先生的溝通狀況。」

「若妳想要試試看,這也很好啊,至少我聽到一件事情:妳現在自己心裡現在的目標是珍惜妳與女兒、其它家庭成員相處的時間,而且我覺得這部分妳會越做越好。」我鼓勵著她。

我也關心她的身體狀況,特別是化學治療的嘔吐反應,「其實也習慣了,雖然吐的時候真的會不舒服,但熬一下就過去了。謝謝妳來跟我談,下次也一樣,我來打化療時,妳來嗎?」

「是阿,一樣下次打化學治療住院時,我會到。」這是與文玲的約定,她曾提到治療副作用所引發的痛苦,說自己是個焦慮的人,不想在家人前展現這麼多的難過,這些情緒唯有在我面前才能放心展現。唯有陪伴著她一一去解開焦慮背後的原因、專注她想做的,她才能拿回一點生活的控制感。

【心理師臨床筆記】最佳陪伴態度

如何陪伴罹癌的人,這是常常被問的問題。癌症這個疾病特性的確會考驗人面對「未知」的心理素質,但畢竟我們只是凡人,打化療的痛苦、好不容易才能忍受相關副作用,誰能不孤單、不挫折?

許多人聽到親友罹癌,除了感到對生命威脅之外,也會開始關注與病人的關係,常常親友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只要理解治療這條路很辛苦、很孤單,採取陪伴方式,就是最佳的態度。

臨床常聽到家屬對病人說,「唉呦,你不要想太多」,其實不見得會有預期中的安慰效果。也有文獻指出,罹癌期別即使是初期也是有焦慮困擾的,所以建議家人陪伴時盡量別說,「因為你不是末期,所以不用擔心」,這些話語可能會讓病人覺得未被理解,而影響陪伴品質。

本文出自幸福文化《在還能愛的時候:癌症病房心理師的32則人生啟發》一書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09/61370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