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新聞網記者藍立晴 / 綜合報導
台灣市佔率最高的通訊應用程式LINE日前更新隱私權政策,要求用戶必須同意「LINE得為了行銷目的使用並分享用戶資訊」後才能使用,引發台灣廣大用戶反彈。數日後,LINE官方出面回應此次風波,強調在用戶同意新版隱私權政策後,仍然可在隱私設定中逐項決定,也就是官方認為用戶隱私權仍掌握在用戶的手裡──到底此次LINE隱私風波是怎麼一回事?用戶個資與隱私究竟給誰了?讓《匯流新聞網CNEWS》一一還原。
用戶「必須同意」新版隱私條款才能繼續使用LINE
本(7)月初,LINE釋出新版隱私條款,徵求用戶同意3項新變動,若不勾選同意,便不能繼續使用LINE,等於強勢要求用戶接受。這3項新變動包括:同意LINE隱私權政策的變更、同意LINE得為了行銷目的使用及分享用戶資訊、同意分享優化服務資訊協助LINE完善服務,其中又以「行銷目的」最惹眾怒。
▲隱私條款通知文字密密麻麻、長達數頁,唯一清楚的是,用戶「必須同意」才能繼續使用LINE,否則連進入應用程式備份資料的權利都沒有。
▲LINE的新隱私權政策指出,為行銷目的的使用資料也可能提供給官方帳號持有者及廣告商等第三方。
若細看LINE的3項新變動,可發現用戶同意隱私權政策後的個人資料,將為LINE、LINE關係企業及廣告商等第三方作為「行銷與傳送廣告」之用。
這些資料雖然不包括文字、圖片、影音資訊等,但還是能辨別LINE內部辨識碼、個人檔案、裝置資訊以及用戶與官方帳號之間的對話,並且「也可能提供給官方帳號持有者及廣告商等第三方」;此外,包括LINE的子公司以及相關企業,LINE台灣的台灣連線公司、台灣連線金融科技公司、以及LINE Pay台灣業務所屬的台灣連加網路都能存取用戶的個人資料。
▲包括LINE子公司或其他關係企業、LINE台灣的台灣連線公司、台灣連線金融科技公司、以及LINE Pay台灣業務所屬的台灣連加網路,都能存取LINE用戶的個人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LINE提供了「請參酌此網頁了解如何退出直接行銷」等連結,但也只是作為讓用戶「確認」之用,待用戶確認完了之後,還是得同意上述事項,此種強逼用戶接受的作風引發大量民眾反彈。
離不開LINE的台灣人,該怎麼保護自己的隱私?
「用戶個資」對企業來說是最珍貴的資產,將用戶數據結合廣告並不是多麼驚天動地的事,社群軟體龍頭Facebook的營利模式就是將用戶大數據結合精準的廣告投放、Google的主要收益也是來自廣告,有些用戶對於這種做法並不反彈,甚至認為適當的廣告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
不過,考慮到LINE在台灣的獨佔地位,以及此次強逼用戶同意的粗糙作法,LINE隱私風波其實非同小可。
在台灣,只要你擁有智慧型手機,就幾乎一定會安裝LINE應用程式,從小學生到爺爺奶奶等級的長輩都會使用,許多企業也會使用LINE作為同事間工作交流之用,語音通話、視訊通話更是每個LINE用戶的日常生活。
此次LINE更新了隱私權條款,就像其他國際上大型科技公司一樣,不但文字落落長,又變相強硬要求用戶同意,許多用戶在對隱私權與個資都沒有保護概念的情況下,沒有細看、細想就點選了「同意」,把珍貴的個資與隱私全都給賣了。
在民眾反彈與國發會要求下,LINE回應此事風波,指出了解部分用戶對於跳出同意視窗、需按下同意才能繼續使用LINE以及對於必須同意行銷目的相關條款感受不佳,但LINE強調,用戶在同意新版隱私權政策後,仍然保有調整空間,更可掌握個資與隱私。
▲用戶可至LINE設定中,取消勾選聊天室資訊、個人化廣告,決定是否分享資料給LINE。
不過,此次LINE強硬的隱私權政策更新風波就這麼落幕了嗎?LINE在台灣擁有接近壟斷的地位,其他通訊軟體如Facebook Messenger、中國的微信WeChat等都沒有如此高的市占率與使用率。
放眼全球,WhatsApp、加密通訊服務Telegram等皆是相當受歡迎的通訊軟體,後者更是主打高度隱私,據官方說法,當兩名使用者利用Telegram進行通訊時,任何第三方──包括管理人員──皆無法存取使用者的通訊內容,其全球用戶數已在今年3月突破2億人。
在此次的LINE隱私權政策風波下完全處於被動地位的台灣民眾,或許可以趁此機會轉移或試試其他通訊應用程式,以防再次發生任何具壟斷地位的業者強逼台灣用戶接受條款更新這種不合理又霸道的作為,同時給業者一定程度的警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攝自LINE官方網站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